银箔,这一中药名,源自自然元素类铜族矿物自然银的精心加工。它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呈现出红色、朱红色的金属光泽,且具有半透明的特性。银箔属于等轴晶系,硬度适中,密度高,同时具备良好的传热和导电性。在空气中,银箔不易被氧化,但会与臭氧反应生成一层氧化银,或与硫化氢作用变为黑色硫化银。
银箔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其性味大寒无毒,能入心、肝经,具有安神、镇惊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惊痫、癫狂、心悸恍惚以及夜不安寐等症状。古代文献中记载,银箔能定志养神,镇心明目,安五藏,其功效甚至超越紫雪。同时,它还能与金箔一同使用,共同发挥平肝的作用。《本草再新》中记载,银箔能够舒展肝气,安定心志,滋养肾水,疏通经络,强健关节,化解积聚,消除疽瘤,并治疗小儿惊痫、痘疮等多种毒症。
治疗心虚导致的惊悸,或因忧虑而神气不安:需要茯神(去木)、人参、炙甘草(锉)、龙齿各一两半,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银箔二百片,以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将这些药材捣碎并研成细末,然后加入炼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5至20丸,用米饮送服,早晚饭后各一次。(《圣济总录》中的镇心丸)
治疗小儿因伏热而导致的潮热:需要银箔十片,续随子一分(去皮后研成末),青黛一分,芦荟一分(研成末),胡黄连末一分,以及麝香一钱。将这些药材一起研磨均匀,然后用糯米饭调和,制成如绿豆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一粒至二粒,用煎薄荷汤送服,根据小儿年龄大小调整药量。(《小儿医方妙选》中的银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