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归经 > 正文 > 正文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清热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2 9:36:18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3615.html

01

黄芩、大黄、连翘、栀子四药同用的方剂是(多选)

A.龙胆泻肝汤

B.凉膈汤

C.清瘟败毒饮

D.防风通圣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BD。凉膈散方含大黄、芒硝、炙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白蜜(B对),以清上泄下,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防风通圣散方含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D对),可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倶实证。龙胆泻肝汤方含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A错),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清瘟败毒饮方含生石膏、生地、犀角、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C错),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气血两燔证。凉膈散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防风通圣散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02

用犀角地黄汤治蓄血证“喜忘如狂者”,原方注明应加(多选)

A.大黄

B.芒硝

C.桂枝

D.黄芩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D。犀角地黄汤证即热入血分证,方含犀角、生地、芍药、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证若出现“喜忘如狂”(总是如发狂般妄语),则是热燔血分所致,故此时当为邪热与瘀血互结于血分,当同时予以清热、凉血、逐(散)瘀,宜加大黄(A对)、黄芩(D对)。

03

下列各证不可误投白虎汤的是(多选)

A.身热脉浮弦而细者

B.身热而脉沉者

C.身热脉洪不任重按者

D.身热无汗口不渴者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BCD。白虎汤证为治阳明经热证、气分热盛证,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属实证。关于其禁证,《温病条辨》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A对);脉沉者,不可与也(B对);不渴者,不可与也(D对);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脉弦细属足少阳,脉沉属足太阴,不渴为无内热,汗不出为表未解”。身热脉洪而不任重按者,多为血虚发热,属虚证,故亦不可误投白虎汤(C对)。

04

下列组成药物中不含大黄的是(单选)

A.大陷胸汤

B.三物备急丸

C.麻子仁丸

D.舟车丸

E.泻黄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E。泻黄散方含甘草、防风、石膏、栀子、藿香(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可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大陷胸汤方含大黄(A对)、芒硝、甘遂,可泻热逐水,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三物备急丸方含大黄(B对)、干姜、巴豆,可攻下寒积,主治寒实腹痛。麻子仁丸方含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C对)、厚朴、杏仁,可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舟车丸方含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D对)、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可行气逐水,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方歌: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05

瓜蒌根在仙方活命饮中的主要作用是(单选)

A.生津止渴

B.清热润燥

C.清热散结

D.解毒消瘀

E.消肿生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C。瓜蒌根即天花粉,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仙方活命饮主治痈疡肿毒初起,其中,配用贝母、天花粉,以清热、化痰、散结,以防成脓(C对)。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四)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9道)

1.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清脏腑热类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白头翁汤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2.具体方剂

(1)清脏腑热类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水煎服。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①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

②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

③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芩、连苦寒之性,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

④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膩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黄芩汤

组成: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白头翁汤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水煎服。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①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②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

③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

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导赤散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①生地甘寒而润,人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

②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③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

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本方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概括本方证之病机较为贴切。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建奇功。

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属“火郁发之”的治则。更与石膏、山栀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用蜜、酒调服,皆有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

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泻脾所伤。

苇茎汤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①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故用以为君。

②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二者共为臣药。

③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是为佐药。

④本方为治疗肺痈之良方,历代医家甚为推崇。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皆可使用。用于肺痈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使肺热清,痰瘀化,脓液外排,痈渐向愈。

本方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利不伤正。

(2)清退虚热类

青蒿鳖甲散

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水煎服。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①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由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由青蒿领之出也。”

②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

③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以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为佐药。

④配伍特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先入后出、清中有透,使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阴复邪去而热退。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

若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可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滋阴润肺;如用于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祛暑退热。

阴虚欲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清骨散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水煎服。

清虚热,退骨蒸。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①银柴胡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而清热凉血,善退虚劳骨蒸之热而无苦燥之弊,为君药。

②知母泻火滋阴以退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虚热,地骨皮凉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药俱入阴退虚火,以助银柴胡清骨蒸劳热,共为臣药。

③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热之品,清虚热并透伏热使从外解;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之常用药,同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

本方集退热除蒸之品于一方,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兼顾滋养阴液以治本,共收退热除蒸之效。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清热除蒸养血好。

地骨皮、柴胡、鳖甲、秦艽、知母、当归、青蒿、乌梅。

水煎服。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①鳖甲、知母滋阴清热,当归补血和血,配秦艽、柴胡驱风邪能从外解;配地骨、青蒿清内热以治骨蒸。

②用乌梅酸涩,是为敛阴止汗而设,共收滋阴清热之功。使其热内清外透,阴血滋补有源,于是骨蒸劳热可以渐消缓退。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泻火敛汗强。

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黄芪

水煎服。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①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

②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并合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

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发热盗汗诸症相应而愈。

编辑:青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gj/484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