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毒性肝炎
五种病毒性肝炎比较
疾病名称
甲型肝炎
HA
乙型肝炎
HB
丙型肝炎
HC
丁型肝炎
HD
戊型肝炎
HE
病毒名称
HAV
HBV
HCV
HDV
HEV
抗体与抗原
HAAG
抗-HAIgM
抗-HAIgG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HBcAg,抗-HBc
HCVAg
抗-HCVIgM
抗-HCVIgG
HDVAg
抗-HDVIgM
抗HDVIgG
HEVAg
抗-HEVIgM
抗HEVIgG
慢性化
无
3-10%
40-70%
2-70%
无
爆发性肝炎
0-2%
0-2%
0-2%
2-10%
0.2-10%
传播途径
肠道
肠道外
肠道外
肠道外
肠道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1.1甲型肝炎
(1)简介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病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
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
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
(3)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4)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5)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6)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①急性黄疸型
②急性无黄疸型
③瘀胆型
④亚临床型
⑤重型肝炎
⑥暴发型甲型肝炎
(7)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或在正常范围,可伴有轻度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程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
肝功能检查以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检测最为有用,有研究显示甲型肝炎患者的ALT平均峰值可达IU/L,AST可达IU/L,多数显性感染者伴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
②甲型肝炎病毒学指标
抗-HAVIgM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异常的时间一致,第2周达高峰。一般持续8周,少数患者可达6个月以上。但个别病人病初阴性,2-3周后方检出阳性。所以临床疑诊甲型肝炎,而抗-HAVIgM阴性,应重复1-2次,以免漏诊。当前,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且有简便,快速的优点。抗-IAV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因其是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再次感染故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抗HAV-IgAIgA型抗体又称分泌型抗体,主要存在于泪眼,唾液,尿液,胃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粪便中,在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提取液中可测得抗HAV-IgA。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此外,粪便中HAV的检测和血清甲肝核糖核酸(HAVRNA)亦有诊断价值,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总之,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AV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8)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确诊甲型肝炎应根据病毒学指标。
(9)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1.2乙型肝炎
(1)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type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2)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乙肝炎病毒,缩写为HBV,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形、不完全闭合DNA。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或称衣膜(envelope),其内层为核心部分(core),核蛋白即是核心抗原(HBcAg),不能在血清中检出。HBsAg阳性者的血清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3种颗粒,直径为22nm的圆形和丝状颗粒,还有较少的直径为42。的球形颗粒,又称为Dane氏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
作用机制:
(3)临床表现
①急性肝炎
②慢性肝炎
③重型肝炎
④肝炎后肝硬化
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4)检查
①肝功能检测
血清酶学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用于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
血清蛋白检测: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血清胆红素检测: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肝内外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凝血酶原时间(PT):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
分子生物学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③肝穿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④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乙肝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5)诊断
乙肝的诊断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DNA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6)治疗
①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②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④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③免疫调节剂
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④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⑤护肝药物
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⑥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1.3丙型肝炎
(1)简介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2)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的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3)传播途径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HC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①血液传播
②性传播
③母婴传播
④其他途径
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4)临床表现
①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②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③肝硬化
(5)检查
①肝功能:包括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等。
②丙肝病毒抗体:抗HCV。
③丙肝病毒定量:血清HCVRNA,了解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④影像学:腹部肝胆脾超声检查了解肝脏有无慢性损伤。必要时行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以了解病情损伤程度。
⑤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⑥肝组织活检: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
(6)诊断
①抗HCV: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
②HCV-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
总之,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已排除其他肝炎的可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进一步查HCV-RNA及抗HCV,如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RNA单独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7)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疾病包括: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8)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方案
②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③特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4丁型肝炎
(1)简介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
一种缺陷的嗜肝单链RNA病毒,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因此HDV现HBV同时或重叠感染,即只要患者被诊断出丁肝,其必定患有乙肝。
(2)病因
HDV为一有缺陷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必需依赖HBV等嗜肝DNA病毒为其提供外壳,才能进行复制。HDV存在于HBsAg阳性的HDV感染者的肝细胞核内和血清中。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
HDV易发生变异。人感染HDV后可明显抑制HBV-DNA的合成,HDAg出现与血清中HBV-DNA减少相一致,随着HDAg转阴和抗-HD出现,HBV-DNA又恢复到原水平。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感染大多见于HBV感染者,也可见散发性HDV感染者。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3)临床表现
人感染HDV后,其临床表现决定于原有HBV感染状态。潜伏期4~20周。有下列两种类型:
①HDV与HBV同时感染
见于既往无HDV感染,同时感染HDV与HBV,表现为急性丁型肝炎。其临床症状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在病程中可见两次胆红素和ALT升高。血清中HBsAg先出现,然后肝内HDAg阳性。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DAg阳性持续数日即转阴,继而抗-HDIgM阳性,持续时间短,滴度低。抗-HDIgG则为阴性。
②HDV与HBV重叠感染
临床表现多样,可似急性肝炎,也可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多见于慢性HBV感染者,其症状主要决定于HDV感染前是慢性HBsAg携带者,抑或是HB慢性肝病者。如为HBsAg携带者,感染HDV后则表现似急性HBsAg阳性肝炎,但抗-HBVIgM阴性,较单纯HBV感染重。如为HBV慢性肝病,由于HBV持续感染,HDV不断复制,使已有肝组织病变加重,可表现为肝炎急性发作,或加速向慢活肝和肝硬化发展。因此,凡遇慢性乙型肝炎,原病情稳定,突然症状恶化,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颇似重型肝炎,应考虑为重叠感染HDV的可能。
(4)检查
①血清检查: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
②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③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④血清学检测:可检出部分HDV感染的患者,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有从肝组织检测HDAg才能确诊。
(5)诊断
①HDV流行区内HBsAg携带者发生的肝炎;
②急性乙型肝炎出现双峰性血清ALT和胆红素浓度波动;
③病情已趋稳定的非活动性病例突然出现肝炎活动,或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表现进行性恶化;
④HBV复制指标本已降低或消失,而临床表现反见恶化的病例。
确诊则决定于HDV血清学标志的检测。血清学诊断:HDV抗原、抗体可同时存在于血清。筛检中,常以抗-HD检测为第一步骤。抗-HD检测有放射免疫法(RIA)和酶吸附法(EIA)。
抗-HDIgM在临床发病的急性早期便可出现,持续3~9周,于恢复期消失;倘若转为持续感染状态,则可持续阳性,且以7S型为主,而在病情反复活动时可有19S型出现。因此,可作为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急性发病的鉴别。急性发病时,在抗-HDIgM滴度开始下降之后,抗-HDIgG滴度显示上升,但亦有限,并于2~18个月内消失。持续高滴度抗-HDIgG的存在是慢性持续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组织学诊断:肝活检标本肝细胞核内HDV(HDAg或HDVRNA)组织染色为确诊手段。
(6)治疗
对HDV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临床以护肝对症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主要是干扰HBV-DNA的合成,对HDV-RNA的合成无抑制作用。
1.5戊型肝炎
(1)简介
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
(2)传播途径
①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道因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②多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③平时生活接触传播。
④输血渠道:研究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3)临床表现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4)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①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
②蛋白吸印试验(WB)
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③聚合酶链反应(PCR)
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④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
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5)诊断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①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
(黄疸型/无黄疸型)
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持续一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肝大,伴叩击痛。
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②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③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腔积液;血清胆红素上升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度低于40%。意识障碍。
(6)诊断鉴别
戊肝与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①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②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③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④粪便检查: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⑤其他: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不很严重。
(7)治疗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02
发病人群多的疾病种类
我国肝病患者预估总数约4.84亿人,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乙肝(HBV)、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D)患者人数较多,分别为3.16、0.86、0.49亿人,占比分别为65.28%、17.77%、10.13%。
由于各疾病的发病率不同,本文主要分析患病人群比较大的病种。在病毒性肝炎中,主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gn/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