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治过的肝气郁结类型(二)
十六,肝郁化火型
肝气郁结已久,气郁不梳,郁而生热,但见口干苦,舌质红,急躁易怒,烦躁不宁,失眠目红赤色,或气郁之处灼热等,脉细弦急而数,甚或引起类似精神疾患,此肝郁化火伤及肝经阴血。治疗上常常采取解郁疏肝,清热养阴之法,白芍最为柔肝之品,也最为常用。
此种类型极为寻常。
十七,气郁走手型
肝气郁结,因发怒后,气机攻冲,离开原位,冲入别经,形成奇疾。
案例:一女子因感情不顺遂,恼怒数月,且时时愤怒不堪,如此数月之久,在温怒期间,但见左手背肿胀渐起,按之立即凹陷,松手立即起来,高肿如棉,但左手指手掌活动灵活,唯独此一证,全身别无不适,不见凹陷水肿之症,其他均好,此乃气肿,因郁怒太甚,离经判道之气冲决进入手之三阳经脉,导致如此后果,西医检查曾做血管B超,确定为淋巴肿,已治疗数年,百治无效。此类情况和气功出偏是一个道理,气拘郁于一隅之地,形成奇疾,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有轻有重。
体会:《黄帝内经》上说肝为将军之官,但凡将军率兵打仗,横冲直闯,破墙倒壁,可以循常道,也可以走奇道,无一定之格式,肝气为病无不如此。
十八,极泉穴型
极泉穴,位于腋窝正中部位,是心经的起始穴位,因为心经与胆经别通,在生气愤怒时,肝气可以通过胆经传入心经,郁结于极泉穴,导致此病发生,这种患者,大都在极泉穴部位出现憋胀感,有些会出现一个小囊肿,按之柔软,每遇到生气就会加重,而且久久不愈,其他别无不适。这种病也是一种肝气冲入心经的病变,这种变化不是攻入心脏而是直接冲进心经,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发病之初大都有生气的前因。这种类型男女皆有,而以女子为多见,这些女子大多是生性急躁,脾气暴戾,或者温顺之人突生怒气,或者喜欢生气者。
体会:这种类型,一旦出现囊肿这种形质变化,单纯理气开郁,软坚化结等治疗方式已无济于事,任何由气化而导致的形质变化,要想恢复形质回归于原始本初的形态都很艰难,这种情况现实中极多极多。
十九,肝郁暴躁型
肝气郁结久者,气机散解而不郁于一处,没有明显形证可循,但可以漫延于头部,引起情志变化,有一种情况就是患者脾气暴躁异常,动辄摔毁物件,甚至伤人。
案例一:一男子,因生活不随心意,长期生气,或生明气而暴怒骂人砸物,或生暗气拘郁隐忍于心,渐渐性情开始出现异常,脾气变的暴躁易怒,失眠,动辄怒目圆睁,砸损物件,不能见别人议说自己,难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看见不如意的事就情绪波动,在没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就可以大发脾气,妻子儿女甚为畏惧,遂引其来就医,但见面色古铜色,鼻梁色暗晦带青紫色,脉搏细弱,舌质淡苔少色稍白,饮食少,少味道,睡眠不好,言语未见任何异常,自己对自己的情况也甚为明白,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认为此患者是肝气内变引起的情致变化,治疗大法如是:养肝血,疏肝气,摄神气,尤其是养肝柔肝为其治疗大法,药用以当归白芍山萸首乌生地等以养肝血,以丹参川穹合欢皮柴胡香橼佛手等疏解肝气,摄神气用的是夜交腾枣仁茯神等,再加之白术山药干姜温补脾胃等,首次用药五付,睡眠改善,饮食渐佳,脾气缓和,暴躁易怒好转。二诊守原方立意,稍事加减,继以内养为重,继续服之,待十五付之后,一切症状极为缓解,可以和别人自由沟通。
体会:西医将精神疾病归结于大脑功能异常,而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主司于五脏,可见以调理脏气可以治疗精神类疾病。
二十,脏躁症
脏躁症西医称为歇斯底里症,为精神病之一种,此病有一种类型和肝气郁结直接有关。
案例:一女性大学生,因失恋,脑怒异常随既发病,但见头胀疼,脾气异常狂躁,每于夜晚一点到三点发病,狂躁怒骂,不避亲疏,哭泣悲嚎,难于自己,过后即好,白昼症状稍缓,喉咙感觉不适,有痰,憋胀感,西医以抑郁症治疗,服药见效,停药即发,诊脉但见肝脉弦滑,因畏惧针刺而只用汤剂,方剂:生地,玄参,合欢皮,柴胡,胆南星,白芍,青皮,川穹,夜交藤,枳壳,甘草,云苓,半夏,九地,麦冬,干姜,白芥子等,吃过第一副,有点加重感,继续吃,第二幅减轻,一连五天均感觉很好,此病因心结未能开释,最根本的病根没有宣开,感情的疙瘩没有解开,因而治疗虽有效,但终不能根除。心病尚需心药医,针药可以治病但不能万病皆治。
二十一,肝俞型
脏腑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在背部太阳经之上,当脏腑之气异变时,其俞穴之处往往有变应,在人恼怒生气时,肝气可以冲入肝俞穴引起病变。
案例:一老妇,体质本虚,因婆媳矛盾激化,遂盛怒不休,随之后背疼,疼痛之处恰在肝俞穴为中心,方圆一巴掌大小,发热,胀疼不休,喜叹气,肝脉虚滑,沿太阳经有向上向下攻冲之势,而前面心胸部和两侧胁肋部没有任何症状。处方用逍遥散加佛手片,香橼,黄芩,合欢皮,当归,干姜等疏肝解郁,用药期间症状完全消失,停药之后,虽然胀满疼痛发热完全消失,但是在弯腰,转身时,依然感觉此部位有轻微的不舒服,吃药效果不甚明显,随即采取针灸拔罐之法,在肝俞穴处扎四五个针孔,然后在针孔处拔罐,拔出淤血好多,一次后,诸证几乎消失,两次后痊愈。
体会: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相对的,尤其是经络这种无形有质的结构,真气与脉络之间一旦出现攻冲,冲破了某种界限,脉络的结构被破坏,要使其恢复原始的状态是极为困难的,虽然可以治愈邪气,但是脉络的损伤是不容易回复的,这也是许多许多慢性病不易根治的原因所在,现实中这类情况极为普遍。对于这类疾患,针刺拔罐,可以引邪外出,有内服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是汗而发之,引邪外出作用,这种汗而发之,仅仅在局部发挥作用而已,有时候很凑效。
二十二,肝幕穴型
幕穴均位于身体前面,乃脏腑之气集聚之处,脏腑之气内变时,幕穴往往有应,肝气郁结时,肝之幕穴为期门穴,当肝气内变时,有一种情况就是肝气郁于期门穴之处,此部位异常胀满疼痛,别处或有或无症状,而均以此处为甚。
案例:一女子因家事发怒,之后出现期门穴处跳动胀满不适,有鸡蛋大一片,仅此而已,别无它证,用逍遥散去茯苓加四花青皮香附米皂刺生姜片而愈。
再补充一例:年7月15号,以老年妇女,背难过,巴掌大一片,自感不舒服,沉重,好似背了个锅一样的感觉,主要在肝输胆俞为中心一片,右侧明显,左侧几乎无异常感,两胁下微微胀满,下肢无力发软,饮食尚可,口干苦,唯独左侧关脉滑大稍有力,断为肝气不舒,气结于此导致此症状,气结腧穴之证,可见木气之郁,表现极多,此乃又以范例也。治疗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主。
二十三,耳聋型
肝经不入耳,但是胆经入耳,肝胆互为表里,肝气暴戾时,肝气可以走入胆经,循胆经上逆于耳,引起肝郁耳闭,听力出现异常。
案例:一妇女,四十多岁,因生气,左耳朵随后出现听力下降,左耳朵周围有一种被布包裹的感觉,好似被蒙蔽,寸口肝脉微滑实感,其余均好,唯独此一证而已。依据脉诊,断为肝气郁结之证,治疗以疏解肝气,降气和逆,用针刺法,针刺左侧太冲穴,双足临泣穴,左侧液门穴,中渚穴,颈部天牗穴,针刺后既感觉症状减轻。处方用药:当归,柴胡,川穹,九节菖蒲,白芍,细辛,合欢皮,青皮,干姜,南星等,遂愈。
二十四,胃经俞穴型
肝脉与胃脉和通,肝气内变时,往往引起胃经个别穴位处发生病变,胀满郁逆,或走患疼痛,其他别无不适,这种情况肝气并不进入胃腑,而是循经为灾。
案例:一女子因生气,随即在胃经不容穴和承满穴两处出现胀满感,连及心窝,不很疼,感觉有鸡蛋大一片,好似有一块棉花充塞在这两个穴位及心窝部位,按之柔软,偶尔打嗝,其他均好,检查胃部一切正常,饮食基本正常,内服点滴消炎之药无效,内服调理脾胃气滞的药不起作用,治疗月余盲效。来诊时除心口部位所见症状之外,别无不适,唯独左脉口肝脉稍滑而小,问明生病之始因为生气,结合脉诊,断为肝气郁抑所致,治疗选用针刺法,取穴双侧太溪穴和双侧足三里穴,下针十几分钟后,患者明显感觉此两穴位部位及心窝部舒适,针刺过程中放屁数次立刻轻松,半小时针毕,待起针时病以霍然去矣,患者感觉无不爽然愉快。
体会:此病虽然较轻浅,但是给患者的不适确实难于排解,从此患者可以看出肝气郁结范围并不一定很大很显著,也可能仅仅拘于很小的一点或一个很小的部位,可见病无体而治有方,病无形而治有道,《黄帝内经》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的意义是很深刻的。
二十五,疼泻型
肝脉与大肠脉别通,肝气内变,也可以引起大肠功能出现异常,引起腹疼腹泻,腹鸣胀满之症状。
案例:一男子因生气,随即出现肚脐眼周围疼痛并伴有腹腹泻证,一旦腹疼立即需要登厕,泻后感觉轻松。治疗选用针刺,取穴天枢穴,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阴陵泉穴,数次治愈。
二十六,呃逆型肝与胃和通,肝气郁逆于胃部,在中焦不能安守,循脉上冲,出现打嗝之证,同时心口部位出现胀满不舒服。案例:一老人因杂事生闷气,随即心口憋闷,打嗝不断,打嗝不分昼夜,打嗝声粗壮有力,喷薄而出,不能自己,同时心口胀满,妨于饮食,加之本来脾胃虚寒,大便稀薄,自服理气药不效,来诊但见右寸口关部微弱,左关部沉滑有力,其他其他均好,诊为气血亏虚,脾胃虚寒,肝气郁阻,郁气上逆所致,用温健脾胃,补益气血,疏肝理气,解郁降逆之法治之,一剂知,三剂愈。
二十七,眼目型肝脉通于目,肝胆互为表里,每当愤怒或郁怒时,肝气横逆,上循肝上攻于目,或沿着胆经上逆于目,均可以引起眼睛病变,临床极为常见。最常见的眼白部分充血,出现赤色裔膜,严重者甚至导致血贯瞳子的严重症状,而出现裔膜更为多见。案例一,翳膜型:一女子因与母亲矛盾,愤怒不能排解,又不能对外人宣说,数十天后,但见左侧眼睛眼白部位充血,形成裔膜,裔膜充斥于下角膜,大小如花生米粒,占满下白眼的三分之二许,翳膜上沿深入虹膜,靠近瞳孔,颜色鲜赤,其他别无不适,其病起因于生气,属于肝气为患为其本因,治疗以梳理肝气,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即可,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撤其根源。案例二,眼帘水肿型:一女子素体阴亏火盛,喜凉畏热,因家事生气,随后但见上眼帘肿胀,别无不适,肿胀的双眼帘饱满下坠,象裹着一包浆液,眼睛畏光羞明,视力尚可,治疗以疏肝散气,活血化瘀为主,因为气机疏散,津血流通,水肿自愈。案例三,角膜溃疡型:一男子五十余岁,素性急躁,易发脾气,稍微遇事不顺便怒气填膺,因工作上关系生气,暴怒,随即左侧头部胀满特甚,接着左侧眼球暴胀,肿胀如桃,眼白完全充血红赤色,目视角膜有溃烂迹象,其余沿着少阳经部位亦胀满疼痛,太阳穴,悬厘穴,悬颅穴尤其严重,目视明显鼓起。治疗以疏肝活血为主。案例四,皮肤青斑型:一女子,家事不顺,郁怒不消,久久不能排解,渐渐面色出现豆大的青色斑块,斑块出现的部位恰在丝竹空穴为中心,下到下关穴,上到颔厌穴出,出现数个豆大斑块,周围颜色也显青色,两边皆是如此,肝脉滑小,喜叹气,视力稍微模糊,舌质正常,此为久久郁怒,肝胆气机不畅,影响到皮肤,引起此病,治疗当以调解心态,平息郁怒,去其根源,再用药物疏肝解郁,舒活气血,解其淤滞,待其渐渐恢复。
二十八,腹泻型
肝与大肠和通,肝气内变,攻冲大肠,每每引起大肠功能异常。
案例:一男子,六十多岁,因与儿媳矛盾,怒气暗生,不能宣泄,长达三年有余,在生气第二年开始,出现腹泻,腹泻很有规律,每天凌晨三点开始腹泻,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腹泻停止,在凌晨三点到中午十一点这段时间,频频腹泻,最少也在三五次,多则十几次甚至更多,粪便正常,也不腹疼,而过了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傍晚,午夜之前,形同正常人,几乎不腹泻。患者看遍当地中西医,有作鸡鸣泻治疗者,有作结肠病治疗者,吃遍中西药,盲效,患者甚是痛苦,不敢出远门。诊断脉搏双尺脉滑大,肝脉弦实稍沉,断为肾气亏虚,肝气横逆,治疗疏肝解郁,补益肝肾为主。
二十九,脖子型
手足阴经,唯独肝脉上头部,经过脖子,肝气郁结时,攻冲的肝气可以留结在颈脖之处而为患。案例:一妇女,生怒气之后,左侧颈脖处出现一包块,从前面看明显高出皮肤好多,大小如鸡蛋大,按之柔软如棉,并无硬核,每每生气包块便增大,其他别无不适,仅仅影响观瞻而已,按照肝气郁结治愈。
三十,椎间盘积气型
肝气横决是可以攻冲入任何相邻的部位而为患案例:一女子因家庭问题,怀抱怒气,久久不能消,长达数十天,待问题解决,怒气平息后,但觉后背近脊柱处疼痛,做CT检查,发现胸10和11椎之间椎间盘处出现积气。
三十一,大肠斑块型
乙庚合化,肝木与大肠庚金合为夫妻,其气互为影响,肝木之气横决时可以决绝于大肠引起病变。
案例:一吴姓女子,50岁,性情急躁,喜生气,数年前因经常生气,右胁胀疼,偶尔刺疼,以后疼痛转移至右侧眇部,在以后出现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在小腹下部正中,症状表现为胀疼抽疼,而且疼痛时间大多在凌晨一点到三点,不疼痛时宛然一正常人,数年来,做了各种各样检查,均查不出问题,妇科也没问题,以后做结肠镜检,发现直肠处有一块白色斑块,变色处血管网混浊不清,略有水肿迹象,患者多年来不能凉食,稍微畏冷,平时饮食睡眠尚可,腹不胀,二便可,面色略微晦暗但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舌苔正常,双手脉微弱,人迎脉弱,曾经吃过好多中西药,效果不显,来我处依据以上信息断为肝气横决于大肠,属于肝气郁结之变证,予以疏肝解郁,温补下元,活血行气,药用:生白芍,柴胡,乌梅,青皮,香附子,当归,熟地黄,桃仁,红花,干姜,川附片,鬼针草等为主,三付后,疼痛明显减轻,第二次在原方基础上加皂刺,炒枳壳,再进五剂,诸证大缓,以此方稍微加减,再进六剂后,做结肠镜检,白色斑块已经不很明显,基本恢复正常。
三十二、气短一例
年10月15,梁姓,男,60岁,气短,胸闷,仅此一证,其他尚可,气短没有明确的时间性,尤其在发急时气短尤为严重,脉搏见左关部肝胆脉洪大有力,右侧肺脉几无,。医院检查,确诊冠心病,挂水数十天有加重情况,随来看中医,依其脉证,又因时节正处在深秋之节,断为木气反辱肺金之证,肺金不能行其主气功能引起的,处方:黄芪20,当归10,柴胡10,桂枝10,甘草10,白芍15,远志10,丹参10,2付,服完自感气短恢复七八成。此证木气辱金,与冠心病无关,白芍,柴胡,甘草泻肝,黄芪,桂枝益气。10月18号二诊,处方:黄芪20,当归10,柴胡10,桂枝10,甘草10,白芍15,远志10,丹参10,山药12,合欢皮12,以观后效。
三十三、胸闷
年6月3号,女,胸闷主要体现在膻中穴捎上部位,自感好似压了一块石头,已经好多年,一直以来认为是心脏不好,经过脉诊后,本人认为是肝气郁阻,气机不通所致,治疗疏肝行气,处方:白芍15,柴胡10,青皮12,枳壳10,川穹10,乌梅20,牛膝12,甘草7,白术12,2付后,自感气短减轻,憋闷部位位置略有变化,确定气郁无疑。
5号再来,略微减轻外,喉咙感觉有痰,处方:白术12,乌梅30,磁石20,黄芪15,川穹10,柴胡10,干姜10,旋复花10,南星10,青皮10,枳壳10,3付,水煎服,感觉良好。
三十四、两胁胸闷
年6月29号,女,刘姓,一生性子急躁,稍有不顺变回发脾气,爱生气,两胁胀满,撑胀,乳房胀满,膻中部位即捎上部位憋胀,一直按照心脏病治疗,效果不大,饮食不能凉,经常流口水,大小便基本正常,右脉关部微弱,右侧关部沉实,舌质淡,苔少。
处方:白芍15,白术12,柴胡10,枳壳10,青皮12,合欢皮15,干姜12,乌梅15,郁金10,当归10,川穹10,香附子12,党参15,3付,水煎服。
7月2号再来,自言已经很好,大约恢复六成,左关部脉明显缓和,处方:白芍15,白术12,柴胡10,乌梅15,枳壳10,青皮12,合欢皮15,干姜12,郁金10,川穹10,香附子12,党参15,川朴10,4付,水煎服,遂愈。
三十五、肝气郁滞、大便艰涩
年3月11号,女,71岁,唯独一证即大便异常困难,大便不干燥,粘滞难下,大便量少,好似粘在肠道一样,紧急时异常痛苦,曾用右手指掏出。患者面色略有红赤之色,舌质红,流泪,困倦,唯独左关部脉略弦明显,其他部位均是微弱,左侧人迎脉略小,右侧人迎脉略大,由肝脉断为肝气郁滞,湿热阻滞。
处方:山药15,扁豆15,白芍15,枳实15,胡黄连5,柴胡10,升麻10,2付,水煎服。
3月13号早,患者说大便尚可,不在困难,症状得以很大改变,但脉象变化不大,依然调理肝气郁滞,条畅升降,处方:山药15,白芍15,枳实15,胡黄连5,柴胡10,升麻10,乌梅20,2付,水煎服,加乌梅以降气,胡黄连清热除湿。
3月15号,患者自感大便好多了。此病为肝气瘀滞大肠,气机不化,又肠道素有湿热,大便粘滞,好似粘连在肠道一样,粪质不干燥,但便出异常困难。
三十六,反流性食管炎
年4月9号,女,36岁,杨姓,去年11月份因事生气,首先自感心跳加快,检查心脏没有多大问题,以后逐渐出现胸闷,打嗝,心窝部位发烧,若打嗝不能成功,自感心窝部位憋胀,难受,打嗝后略有缓解,舌苔白腻满布,每天仅仅喝白面模糊,两胁憋胀,医院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双手脉唯独肝脉独盛独大,断为肝气郁结。
针刺取穴:太冲,丘墟,膻中,胃脘,针刺一次后既感觉减轻许多。
处方:苍术12,柴胡12,川楝子12,青皮10,茯苓块15,川椒目15,黄芩10,生牡蛎15,甘草7,枳壳10,合欢皮15,两剂,第二天患肝脉软而平和,患者自感轻松许多,一切几乎平静下来,原方不动,再进两剂。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