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原文中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
《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能治表,利小便,解郁热,故以此主之。”即患者感有伤寒表邪,肌腠不利,郁而化热,而素体胃中湿滞,热与湿气相合而幻化诸多疾病。针对这样的病机,方中麻黄宣散发表以泻皮毛之郁、杏仁苦降肺气,两者一升一降畅达气机,气通则热散,佐以生姜以解表散郁;连翘清热泻火,桑白皮泻肺热、利尿消肿,赤小豆利水泄湿热,三药相辅相成共除湿热;甘草调和诸药,与大枣、生姜固护脾胃。诸药合用可共奏解表散郁、清热利湿之效。用于外有表邪、湿热内阻所致的疾病,条文中仅以黄疸类疾病为例,而因为人体系统复杂、体质各异,临床中出现的疾病远远不只这一种。
现介绍两则袁红霞教授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及荨麻疹的病例分析:
1.过敏性鼻炎
某女,25岁,.11.3初诊。晨起喷嚏、流清涕1月余。过敏性鼻炎病史,1月前因感冒后加劳累,每日晨起喷嚏、流清涕,1小时左右缓解,遇冷加重,畏寒,口干,饮多而不解,乏力体倦,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中后微黄厚腻,脉细滑。
病机:风寒束表,气虚湿热
治法:解表益气,清热利湿
方药如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玉屏风散
麻黄10g连翘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
杏仁10g黄芪10g白术15g防风10g
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5枚
7付水煎服
复诊:诸症减半,体力可,纳寐可,脉弦细滑。原方去玉屏风散,续服7剂。
三诊:7日后复诊患者自述过敏性鼻炎大减,余无不适,遂以原方再服7剂而愈。
按:患者1月前曾感冒,肺表被风寒之邪郁闭,阳气无从泄越,故上冲于鼻而致喷嚏连连,津液输布失常从鼻窍而出而流清涕;“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至今仍有畏寒,证明表邪仍在,故鼻鼽迁延不愈至今。因风寒之邪尚在肌表,故每遇冷及到晨起阳气较衰弱之时,表邪与外界寒邪相合,正邪交争剧烈,迫使鼻鼽发作。肺表被郁,肺气宣发肃降不利,影响津液上乘于口,故体内虽不缺津液,但仍口干,饮水亦无法缓解。患者因劳累致病,平素易乏力体倦,为气虚之象,肺气虚则无力抗邪,正邪交争至今;脾气无力运化水湿,水湿停聚日久而成湿浊之邪,湿浊停滞日久则生热,在舌则表现为苔黄厚腻,在脉则细滑。总体来看,患者属风寒束表、气虚湿热之证,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则解表、内则清热利湿;辅以玉屏风散补益肺脾之气、助麻黄祛风散寒,两方合用,标本兼顾。
2.荨麻疹
某女46岁,.2.13初诊,荨麻疹17年,加重前来就诊。遇风甚,夜间甚,自汗,纳寐可,大便日一次,不成形,口干,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边齿痕,脉沉。
病机:风邪束表,湿热内蕴
治法:解表散郁,清热利湿
方药如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升降散+桂枝加龙牡汤
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5g
桑白皮10g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
酒大黄3g桂枝15g白芍15g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复诊:7日后复诊患者自诉吃药前四日起疹明显,较之前增多,口唇眼睑肿,之后三天,明显减少。上方去升降散,继服7剂。
三诊:7日后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未再发荨麻疹,心中大喜。
按:本患者素脾虚,脾属阴,阳气易受损,脾阳虚则水湿不运,在下水湿与糟粕合而为便,则大便不成形,在舌则表现为苔白腻、舌边齿痕。肺气虚故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自汗而出。荨麻疹即中医中的瘾疹,常因外感风邪或内伤生风等致病,而本患者常因遇风加重,属外感风邪困郁肌表,而肺气素虚,卫外抵御外邪之力不足,正邪搏于血络,而成瘾疹,并于体内湿浊之邪相合,故迁延难愈。因体内湿浊较重,气机不畅,故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口干。气机不畅则易生内热及血瘀,故舌象暗红,且荨麻疹夜间加重。热邪被湿裹挟郁而在内,故脉沉。总观患者为风邪束表,湿热内蕴,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散风邪、清热利湿,因湿浊较重,湿热互相裹结,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湿力不足,故辅以升降散畅达气机,宣散郁火,因患者自汗,卫表气虚,麻黄恐宣散太过,故加桂枝加龙牡汤以调和营卫止汗,亦可调护脾胃。因升降散宣散郁火,故患者先起疹明显,湿浊粘腻与郁火相结,故与郁火一同向外呈发出之势,表现在口唇眼睑肿,当郁火发出后,则瘾疹明显减少,口唇眼睑亦复常。
这两则验案也仅是抛砖引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应用范围还远不止于此,凡是符合病机即可使用,现也常应用于各类肾病及变异性过敏等疾病之中。把握异病同治原则,在临床中使用经方,常用常新。
编辑排版:袁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