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功能 > 正文 > 正文

医方精研清热解毒基础方黄连解毒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0 13:25:32
黄连解毒汤之我见

在临床中,黄连解毒汤也是我的常用方,本方为“苦寒直折”法之代表方,清热解毒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接下来,我就细细地为大家讲讲这个方子……

组成与服法

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功效与主治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本证多由火毒充斥三焦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火毒炽盛,上扰神明,故见烦热谵语;血热妄行,故为吐血;血溢肌肤,故见发斑;热盛伤津,故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之症。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二者为佐药。

方中以黄连为君,既入上焦以清心火,盖因心为君火之脏,泻火必先清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又入中焦,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用为佐使。诸药相伍,共奏火解毒之效。根据《素间?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论,本方对于热毒壅聚肌腠之痈肿疔毒,亦可泻心火、解热毒而治之。

方歌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名家论述

《成方便读》:“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

《肘后备急方》:“烦呕不得眠。

《医方考》: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肝之火,黄柏泻肾火,栀子泻上下之火。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删补名医方论》: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也,黄芩泻肺经火毒,黄柏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下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胱出。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云:“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

吴昆:“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故用连、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唯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医方考》卷3)

汪昂:“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费伯雄:“此治实邪实火,表里俱盛之剂。故用黄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黄柏泻肾火;又用栀子,令上焦之热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药力颇峻。若表里俱热,胸痞便秘谵语者,便当去黄芩,加大黄以通之,使滞去而热亦退,须细辨之。”(《医方论》卷4)

张秉成:“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热,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汪诩庵曰:毒者,即火邪之盛也。邪人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盛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干呕者,热毒上冲也。错语者,热毒伤其神也。不眠者,热盛而阴不静也。至于吐衄、发斑等证,热攻人胃,逼血妄行也。此皆六淫火邪,充斥上下表里,有实无虚之证,故治法非缓剂可以了事者。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由小肠膀胱而出。盖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药,清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耳。”(《成方便读》卷3)

注意事项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以及津液受损严重者均不宜食用。

脾胃虚寒或者本身脾胃不好,容易肚子疼、拉肚子的患者不适合服用黄连解毒汤。

药解

黄连,苦,寒。

《本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

《本草经集注》: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胜乌头。《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

《蜀本草》;畏牛膝。

朱震亨:肠胃有寒及伤寒下早,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

《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方药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泻下焦实热;

吐血、衄血、发斑,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

黄疸者,加大黄、茵陈清热祛湿退黄;疮疡肿毒者,加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

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利湿退黄;

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调气,气顺则后重自除;

湿热下注,尿频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

泽泻以增强清热利湿作用。

医案举隅

菌痢某男,35岁。初诊:年8月12日。主诉因贪凉饮冷而下痢。症见高热不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脓血便,日行10余次。诊时患者急性病容,舌红,苔黄,脉数。体温39.2℃。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热型,热重于湿)。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4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白头翁20克、地榆炭15克、秦皮12克、木香6克、槟榔12克,服药2剂,体温正常,腹痛腹泻大减。再进3剂,下痢停止,诸症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卢本仁《黄连解毒汤治验举隅》,江苏中医年第6期,第32页)

十七岁少年。因颈项部强凝、头重、失眠而来诊。颜面泛红,如醉酒貌。肩凝很重,大便三天一次。足有热感,乏力。测得血压/60mmHg,胃部有振水音,但无腹肌紧张。

投予了黄连解毒汤加钩藤、黄芪治疗。四五天后睡眠明显好转,颈肩部强凝消失。但二三个月后又出现相同的症状,再投原方,很快便好转。数月后又主诉前症状而来诊,这时才清楚了患者的发病规律,即这些症状于每学期考试前发生。于是嘱其在症状解除后仍继续服上方一段时间。由于不断测量血压,患者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血压偏高,这期间收缩压最高为mmHg,最低为mmHg。在持续服药三个多月后,上述症状的发生便停止了。

(选自《汉方诊疗三十年》华夏出版社年第1版)

附方

附方泻心汤

组成:大黄6g,黄连3g,黄芩3g。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功用: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泻心汤是经典的止血方,《金匮要略》记载:“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清代医家陈修园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

附方栀子金花汤

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大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兼大便秘结者,亦治阳证之疮、痈、疔、疖。

治乙脑方(经验方):大青叶一两,鲜生地二两,生石膏四两(先煎),黄芩四钱,焦山栀紫草丹皮各三钱,元明粉二钱(分二次冲),黄连一钱,水煎二次分服。适用于乙脑重型者。

板蓝根大青汤(经验方):板蓝根生石膏生地各一两大青叶连翘玄参各五钱黄芩四钱地龙三钱水煎二次分服。适用于乙脑中型或轻型者。

流脑汤(经验方):大青叶三至五钱板蓝根银花贯众各三钱野菊花五钱水煎当茶饮,或脓煎分二次服。七天为一个疗程,连服二至三疗程,能预防流脑。

扫码添加作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gn/8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