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炮制 > 正文 > 正文

别再嘲笑哄抢双黄连的父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11 15:33:56

这个春节其实很考验家庭关系。

可以说,一大批年轻人已经很久没有跟自己的父母长辈共处一室那么久了。

而且还是不让出门,长时间共处一室的情况。

与之同比增长的,是网络上关于中老年人的段子。

从不愿戴口罩,到花式戴口罩。

「以前转发养生文的是他们,今天不愿戴口罩的也是他们」

「之前不愿戴口罩的是他们,今天哄抢双黄连的又是他们」

很多人,提起父母,语气都是有些不屑的。

老土、落伍、保守、刻板、死脑筋……就像《囧妈》描述的那样,令人窒息。

我们常说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体谅自己;

可是换位思考,我们又真的理解他们吗?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

ぼけます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如片名所言。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记录了她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本片的导演,也即拍摄者,是两位老人的女儿,信友直子。

她本是在东京电视台工作的一位导演,在年母亲确诊为阿茨海默症患者之后,便放下东京的工作,回家照看父母。

并用手中的摄影机,拍下父母四年间的日常生活。

片中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女儿手持摄影机跟随着父母拍摄的。

两位高龄老人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情感,也是令人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两个老人家在恩爱得牵手呢!

杂乱的家里,日常的街道,都是最普通的场景。

摇晃的画面,贴近的特写,不甚讲究的构图,画里画外的直接对话。

不煽情,不做作,配上平稳又戳心的旁白,将老之艰难的生活图景直观地呈现出来。

尽管冷门,但获得很高评价。

阿兹海默症,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

在被确诊之前,母亲已经表现出一些病状。

比如在街上见到回家的女儿时,一时竟然没有认出她来。

相见却不相识。

养育了自己半生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对自己说「你看起来很眼熟」。

听来令人万分心碎。

确诊之后,母亲的反应很消极。

总是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帮助。

但随着病症越来越严重,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受控制地越来越差。

开始时只是走路会觉得很累。

后来发现自己起不了床。

会突然无理地发脾气,摔打家里的东西。

有一天左眼被撞得整个红肿,自己却根本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尽管病情已经不容乐观,可母亲还是不愿意让女儿过多操心,每当女儿提出想要帮忙时,她都很抵抗,硬撑着也要自己做。

母亲不愿给女儿添麻烦,父亲也是如此。

女儿提出想辞职回家照顾母亲,父亲坚决不同意,反复表示自己可以顾好家里。

可年迈的父亲明明也难以顾自己周全。

听力的退化,走路时佝偻疲惫的身躯,都表明他的精力已经非常有限。

走路时要给自己打气的父亲

母亲得病之后,父亲年老之后,他们对生活失去把控力的失落感和悲伤情绪,都被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比肉体衰败更残酷的,是意志的折磨。

父母尽管已经年迈,但也有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不想麻烦任何人,害怕自己会成为身边人的负担。

甚至是痛恨自己作为累赘的感觉,痛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堪现状。

患病之前的母亲,性格乐观开朗,是一个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

心灵手巧,女儿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她缝制的;

还是个颇通书法的艺术家,曾经获过知名大奖,被女儿称为「母亲的高光时刻」。

作为妻子,她把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砖一瓦一碗一勺,都了然于心。

烧出的菜肴也是一等一的好吃。

作为母亲,她对女儿的关爱和陪伴更是毫无瑕疵。

导演在45岁时曾被诊断出乳腺癌,母亲不离床榻地细心照料她,给予她最好的鼓励,支撑着女儿熬过了手术。

可是一病万事枯,忽然连照料自己都成了问题,这让一辈子独立自强的母亲感到痛苦。

对自己无能的痛恨,对给别人添麻烦的自责,对衰老和疾病的愤怒,让母亲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厌恶。

她总是发脾气,总是突然落泪,既有疾病的影响,也是对人生无可奈何的悲哀。

母亲如此,父亲也是如此。

他曾是一位公司的会计,支撑全家的经济来源;

业余还是个文学爱好者,空暇时间时常读书念诗,生活充实。

曾经,他是女儿的最大靠山;

如今,他却也不得不依赖女儿的帮助和支撑。

人生短暂,美好年华一晃而过。

两位老人在迟暮之年,因为疾病的入侵和体能的衰弱,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一点点从指缝间流走的悲伤与无力。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比起死亡,清醒的痛苦更为伤怀。

在照顾生活不便的长辈时,我们总是想当然地给予他们物质的支撑。

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抚慰需要。

阿茨海默症、中风、白内障、高血压...衰老和疾病在对老人的身体攻城略地时,也在侵蚀着他们的内心和精神。

生理与心理的长期折磨,难免会导致产生气恼和愧疚的复杂情绪。

就像我们曾经面临成长的烦恼与徘徊,需要经历长久的叛逆与阵痛;

对于父母而言,接受人生末端上的不堪,接受衰老和疾病的无力,其实也需要一个过程。

但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

甚至苛刻以待。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声音,倾向于把老一辈塑造得很「坏」:

斤斤计较、贪得无厌,甚至无限制剥削子女。

《都挺好》剧照

无可否认,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

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就此成为全体老年人的标签。

有句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舆论的热点往往更容易偏向于传播坏消息。

我们习惯于把一个群体的「恶」放大,更乐意去苛责别人,而缺乏足够的同理心与同情心。

所以网络上会有「父母皆祸害」的群组,有聚众骂爹妈的「热闹」;

却鲜少见到「我父母真棒」的热门话题,或「爹妈夸夸群」。

最近也是如此。

从不戴口罩,到抢购双黄连,网络几乎清一色都是集体炮轰父母为代表的中老年人。

但试问,在疫情信息全国公开之前,有多少年轻人戴口罩了?

你反驳,之前我不知道啊,一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就戴了。

是啊,但你父母也不知道啊。

你继续反驳,可我跟他们说了他们也还是不戴啊。

对啊,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源,不刷微博不刷豆瓣不刷朋友圈,情况了解不多不全面只有你的一句提醒,所以没有上心啊。

扪心自问,说爸妈「不听话」的人,有多少是认真地、耐心地、仔细地进行有效沟通了。

还是三言两语说不通后就开始不耐烦,转头就跟朋友吐槽,上网络写段子写帖子嘲笑甚至攻击父母。

然后看到别人点的赞,还内心美滋滋。

双黄连哄抢事件当然是个笑话。

但可笑的真的是去连夜排队的中老年人吗?

不。

这回可不是乱七八糟的营销号,不是来路不明的养生节目,而是权威媒体所发布的公开信息。

他们信了,并不是他们的错。

而是信息发布者的错。

退一步说。

他们火急火燎地去抢购,是只为自己么?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疯狂抢购的父母们,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你。

是想在你过几天离家返工的时候,往你行李箱里尽量多塞两包。

他们不知道怎么网购,不知道怎么抢单,只能用最质朴的办法,连夜去排队。

为人子女,你此时该做的,不是嘲笑,不是轻蔑。

而应该是更加耐心温和地解释清楚:

「爸,妈,双黄连咱没病的时候不能瞎吃,反而伤身。」

「虽然是买多了,不过也没关系,下回要是感冒,也可以留着吃。」

沟通是相互的,当我们指责父母的时候,偶尔是不是也该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合理。

鱼叔不是要给谁洗地。

冥顽不灵的人总归是有的,但也总归是少数。

更多的是,是标签之下的无辜者。

对于老一辈人,年轻人本就该多抱有些善意。

他们信息来源少,知识面窄,或许文化程度也不够高。

他们被这个迅速发展的时候甩在后头,追不上,也不知道该怎么追。

他们本就无奈、焦虑,应付衰老、病痛,还要遭受年轻一代大量的指责和嘲讽。

这样的压力下,因此生发出气恼,愤怒,甚至自暴自弃,都是情有可原的。

但很多人只看到结果,然后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他们。

常听说人抱怨,「我都这么大了爸妈还把我当小孩。」

要鱼叔说,这番话也可以反过来。

「爸妈都这么大了你还要求他们不能犯错。」

我们一边高喊着打倒父母的权威,一边又在洋洋得意地建立自己的权威。

子女当然有自己的生活,要开拓自己的路。

只是在往前奔跑的时候,也留些时间、花点耐心。

等等那些还在原地,嘴上说着「你去忙吧不要你陪」,实际一看见你就两眼放光火速做出一顿满汉全席的父母长辈们。

最近大家都宅在家里。

天天抱着个手机喊着无聊、无趣、没事干。

却可能忽视了背后看着你玩手机,不知该如何开口与你聊天的父母。

他们怯怯地问你该怎么开通手机支付,憨憨地翻来覆去记不住操作。

如果你表露不耐烦,他们便不敢再问了。

可当年你连吃饭都还不会的时候,他们可是一次次把你打翻的碗筷收拾起来的啊。

为什么常说人往往是自己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难处。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可能连「无私」两个字到底是什么,都还无法真正理解。

子欲养而亲不待。

长辈们当然愿意等子女,但时间和疾病不会。

点个「在看」

给自己的父母

多一些善意和耐心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pz/8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