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刊栏目,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63岁的陈先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多年,长期服用西药降压、控糖、降血脂,但血压、血糖仍控制不佳,时常头晕胸闷、头顶麻木疼痛,降糖药逐渐加量,此外,自觉精神状态日渐变差,饱受其苦,于是到邹教授门诊寻求中医药治疗。
患者约高一米八,大腹便便,体重约kg,初诊时表现为精神不振,左侧头部有麻木疼痛感,胸闷,腰部酸痛,下肢畏寒,痔疮胀痛,大便难解,夜间难眠,皮肤瘙痒,口腔溃疡。舌淡暗且胖,苔黄厚腻。脉象为长桑君脉法中的右寸外移,双关动,脉滑而有力。年8月检查提示总胆固醇6.8mmol/L,空腹血糖10.3mmol/L,最高血压达/mmHg。邹教授辨证其为水饮内停、痰火内盛,遂予大承气汤加槟榔、泽泻等泻下利水药,合小柴胡汤加黄连、香附等和枢机、解郁热,再加莪术等活血化瘀药,共28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嘱咐患者避免进食肥甘厚腻之品,加强运动,每日慢跑20分钟,尽快减轻体重。
坚持随诊用药半年后,患者舌象淡暗胖,苔白黄稍腻,双关较平和,脉弦滑,体重由原本的kg逐步减至87kg,并且随着体重的下降,血压较前下降,偏头痛发作减少,程度减轻,大便通畅,2~3次/天,无皮肤瘙痒,基本没有再发口腔溃疡。年10月复查总胆固醇已降至5.95mmol/L,空腹血糖降为8.33mmol/L。后续患者间断服用中药调理,治疗仍以泻浊清热为核心治法。至今年8月,患者反馈体重稳定在87kg上下,且精神充沛,可长时间驾驶,无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大便通畅,睡眠可,近两年未发口腔溃疡,未见皮肤瘙痒,复查总胆固醇降至3.62mmol/L,空腹血糖降至5.57mmol/L,血压控制在约/90mmHg。
邹旭教授指出该患者虽然周身都是病痛,症状多而杂,但归根到底肥胖才是病的根源。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首诊时脉象右寸外移、脉滑有力提示大肠腑热,肠中燥热,燥结成实,热迫血行肠外,故大便难解,痔疮发作;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胸阳不振,加之大肠腑热上炎,炼津成痰,痰脂滞留于皮肤、脉道、脏腑之内,故见胸闷、头晕、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皮肤瘙痒等。双关动则是胃热脾寒、胆热肝寒的表现。由此可见,患者诸多不适,皆是痰火作祟,其痰火主要汇聚在大肠、胃与胆腑,病在阳明与少阳两经,涉及心、肝、脾三脏。
治疗上,邹教授根据《内经》中“年少治经,壮年治脏,年老治腑”的指导思想,提出老年人一定要保证浊阴能降,所以针对该患者要首选泻浊的方法,选用大承气汤等药使大肠腑中通畅,合小柴胡汤加黄连、香附等和枢机、解郁热,再加莪术等使心脉通畅。坚持用泻浊清热化瘀的方法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时的舌脉提示胃火、胆火稍降,肠中燥热、痰饮泻去,浊邪去、清阳升,气机畅通,津液正常代谢,自然体重下降,诸症好转。
肥胖乃万病之源
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要》提示,年中国成人超重率30.1%、肥胖率11.9%,~年估计全国有2.亿成人有腹型肥胖。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BMI)可预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心脏病和4.5%的缺血性脑卒中,预防34.4%的2型糖尿病;与腰围正常者相比,腹型肥胖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29.0%、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30.0%,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32.0%。36.0%的2型糖尿病归因于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体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状态。在中医看来,肥胖的病因主要是养尊处优和饮食过度,正如《素问》中指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发病机制上,《脾胃论》中言:“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食少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脾胃积热,消谷善饥”;后世又有“肥人多痰多湿,气多虚”的说法。所以肥胖主要责于“脾虚”、“气虚”、“胃热”、“痰湿”等几方面。肥胖除了导致形体不佳以外,也在悄悄地危害我们的身体。清初医家汪昂指出“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经阻气不运,瘀血内生,瘀滞既成,脂积瘀阻,又使气机壅滞,恶性循环下致使痰脂滞留在皮肤、脉道、脏腑之内,易生它变。
减肥——轻断食,多运动,晒太阳!我们必须立即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阻止慢性病的爆发趋势,注意体重的管理,避免惹上肥胖这万恶之源。研究指出,99%肥胖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体力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晒太阳出汗来避免肥胖的发生。
肥胖乃“膏粱之疾”,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肥胖,就要减少摄入“肥甘厚腻”,就是味道重着的食物,比如含钠量较高的酱油、辣椒酱和腌制品;含脂肪量较高的肥猪肉、煎炸食品;含糖量较高的蛋糕甜食、饮料。除此以外,邹教授推荐可以通过“轻断食”的方法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包括周一至周日每天只吃早、午饭,或者周六周日只吃午饭、也可周日一天只喝粥,这样可以让人体胃肠道得到足够的休息,保养胃肠功能。
饮食以外,运动也是减肥的重要一环。运动可引起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组织分解作用增强,同时有规律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基础代谢率,防止体重反弹。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可以有效达到减脂健体的目的。邹旭教授建议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20分钟以上,可增强体质,避免肥胖发生。
除了调整饮食和运动外,邹旭教授特意指出一定要多晒太阳。因为肥胖的发生多起自痰湿,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中以脾的作用尤为重要。脾主运化,若脾阳不足,则脾运失健,水饮留滞则化湿成痰。而晒太阳正可以补充脾阳,使脾运健旺,促进胃肠功能,使痰湿、瘀血、浊毒从下而排。再者,晒太阳还可“开鬼门”即出汗,打开体表的毛孔,让伏邪多一条出路,让体内的代谢废物更好地排出。邹旭教授建议早上9点到下午3点都可以晒,小孩、老人、体虚之人则最好是在早上9点到11点晒太阳,可以先晒20~30分钟,再视个人耐受度延长到1小时。
邹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胸痛中心主任、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二届全国杰出青年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年9月,辽宁、上海、医院医疗队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邹旭担任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领队、医院C6病区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重症巡查专家组成员,并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健委“广东好医生”、广东省卫健委“抗击新冠病毒最美逆行者”、人民网“人民好医生”等称号。
在圆满完成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后,年初驰援河北邢台,6月支医院,7月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云南工作组专家飞往云南瑞丽,多次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年获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中国好医生”称号。
供稿: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庄映格
审核校对:何明坤
责任编辑:宋莉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