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贮藏 > 正文 > 正文

医者不辨药,如将不识兵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24 15:47:44

据观察,中医学院里面有很多有志于中医学的学生,他们学习十分刻苦,勤求博采,孜孜不倦,理论水平真的不差,上至内难,下至各家学说,无不通晓,理论水平可以说是处于中医行业中的前列,但是一上临床就疗效不显,受到民间同道的诟病。

我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理论高手们对中药的性味认识比较浅薄,很多仅仅停留在中药学这本书上,即使读过本草著作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对本草的性味、功效主治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具体、不够灵活。更何况很多人连中药学课本都没有学透彻,也难怪临床应用左右为难,粗而不精,收效不显。

中药是中医愈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中医师必须深入掌握的内容,中药对中医师来说就像是士兵手中的武器,没有武器或武器不行,如何冲锋陷阵?曾有大家说过:“医者不辨药,如将不识兵,何以愈沉珂,兴叹汪洋中”,中药是中医师起沉疴、愈废疾的重要工具,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师应如何提高对中药的学习兴趣并精确掌握其特性?

首先,想学好中药,坚持背诵是最基本的功夫,不可跳过这一步。

其次,可以将中药看成是你手底下作战的将军,每位将军都有其个性,你要了解清楚,才能物尽其用,用其长,避其短,比如同样是清虚热药,银柴胡和胡黄连有什么区别?大黄和虎杖都能通便、去湿、除热、破血、退黄,那什么时候用大黄,什么时候用虎杖,相同之处容易掌握,但临床遣药更多是考虑药味的个性,读书要细致,善于总结分析。

有这样的心法加持,可以提高对中药的学习兴趣及用药思维。

最后就是要多临床、多应用,没有临床机会时应做好前面两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每一味中药的三维立体认识,什么时候用,怎么配伍,有什么注意事项。在应用过程中会慢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始于书本,而高于书本的境界。比如大青叶这味药,气味秽浊,热服容易令人呕逆,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放凉服或加少量大黄或加半夏生姜可以解除这一弊端;又比如贯众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热毒迫血妄行之崩漏疗效突出,但进一步总结经验,对于子宫内膜厚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较差,此时配合益母草、红花等活血之品反而能增加疗效。等等。

这些实际经验必须通过反复临床、反复体会、反复总结方可获得。

最后有必要强调一下,中药学习必须要了解本草的植物形态,这是中医象思维的载体,很多中药功效是从他的形象推测而出,一位高明的中医师必定具备灵活的象思维能力,有象思维,才能对本草提出创新性的认识。盐山医学大家张氏论本草,多从象思维出发,如白茅根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根类萑苇而震(《易系辞》震为萑苇),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外出。

具根不但中空,周爿上目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故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为具色白中空,故能入肺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

又论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服多服。对药材本身形象的直观认识,是出神入化运用本草的第一步。

所以中药处于理法方药的收尾一环,极端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理论再漂亮,落到实处还得用药或其他手段,切不可忽视了本草学的博大精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yc/11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