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临床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小柴胡汤临床常用方
柴胡三至五钱黄芩三至五钱党参三至四钱
半夏三至四钱炙甘草二至三钱生姜三至四钱
大枣四至六枚切
水煎二次,每次煎20分钟,混合,分二次服/日
我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胡老有雅号“大柴胡”,那是因老师大柴胡汤用的“绝”,实际情况是胡老应用小柴胡汤非常广泛,兹整理如下:
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方》(大阴旦汤),传承年以上,如今已名扬古今中外。本方能成为临床应用经久不衰并且越来越有生命力的经典名方,是因其有成功的理论。有成功的方剂,必有成功的理论。
成功的理论是什么?仲景特树《伤寒论》条,创“半在里半在外”之少阳病,因而有了“伤寒六经病”。仲景在成千上万次的临床实践中,于晚年总结出千古名方小柴胡汤。仲景发现其疗效无穷,故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本方作了详尽的论述,所占篇幅居诸方之冠,涉及条文最多,有21条。
半表半里的广大胸腹腔有诸多脏器,表邪不解传入少阳,引发了很多表里所没有的搞不明白的疾病。只要符合本方证所治,均可以小柴胡“随证治之”,或单用或加味或合方,不管如何变化使用,都不能离开小柴胡方证的方义。因为我们经方治的是“证”,而不是治所谓的“病”。也可以说我们经方治病是“辨证不辨病。”“异病同治,一方治多病”即此之谓也。
小柴胡汤所治的“证”有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也”()三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四大主证。仲景怕医生死背硬套,一定要等七大证备齐了才用本方。故特别交代,不论病是来源于伤寒或中风,都可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在“七大证”之后又详述了“七个或证”及“七个用药加减法”。其目的是举例说明:①小柴胡汤的或证可扩大应用于内科杂病。②根据证情变化,对本方用药可加减使用。
小柴胡汤治疗应用广泛,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黄疸病及妇人产后病,都有小柴胡汤的证治。例如:①可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合病()②可治“坏病”:“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者”()“伤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证……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阳明中风,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还有“但眠睡,目合则汗”()“脉浮细而嗜卧者”(37)③可治黄疸“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诸黄,腹痛而呕者”(《金匮·黄疸病十五》)④可治经期感冒,热入血室“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来或适断”(、)⑤可治产后病“新产妇大便坚,呕不能食”(《金匮·妇人产后病二十一》)“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同上)
今日来门诊看中医的患者,原始病很少,继发病和久病较多,其大多原于失治和误治。失治者多变证,误治者多坏病。我多年的观点是:“传变不拘日数,误治不管病因”。相对而言:“证候是有限的,病名是无限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认证候,不认病名。根据病名开中药方,那叫“西学中”。和病人说病名、看检查结果,只为了解病情,总结经验。我讲XX方证治XX病,那是对常见病、多发病有个整体的概括。经常用的方证,我叫“常遭遇的方证”,那是为了说明问题,便于讲解。病名问题复杂,各有各的叫法,很难统一,中西医病名汇通的情况存在。不管是什么病名,辨证施治时,必须方证相应,就不会出错。
“坏病”多在半表半里之少阳和厥阴。慢性病患者来看病时,多数已无麻黄汤证和大青龙汤证,并且此二方证只能用药一次,汗出之时,已不可“再发汗”。来诊者的承气汤证更少,通便之时,已不能“复下之”。所以大多数慢性病都羁留在半表半里的广大胸腹腔。临床可见: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后遗症、手术后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的太阳病,已不是学生、工人、农民、军人等人群的太阳病,麻桂、青龙已无用武之地。他们的脏腑功能都很差,抗病能力低下,并且饮食多活动少。这些病人只能“虚人病表建其中”,也称“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证最为多见。
大凡疾病万变,人体各异,稍有出入,即非原方所宜,而善用方者,随病证之出入变化,宜加减者,则加减之,宜合方者,则合用之,乃可应变无穷而广其用也。据我所知,用原方的机会反不如用合方的机会多。具体而论,小柴胡汤证为邪入少阳,正气已虚,以柴胡黄芩解热祛邪,半夏生姜逐饮降逆止呕。参草枣补中养液而扶正,此三味不可缺,小柴胡汤妙在人参,一般情况下用党参即可。柴胡分北南两种,北柴胡又称硬柴胡,质坚韧,作用稍强。南柴胡又称软柴胡,质稍弱,作用稍弱。仲景在湖北湖南看病撰书,柴胡用量颇大,故其用为南柴胡无疑。
今就常用者、有验者述之如下:
一、本方一般不作减味使用。方中鲜生姜、大枣必用。生姜三两折合今之三钱,生姜以片计量者不叫仲景方。大枣为质量好的枣,并不是指“大”者。
二、本方加生石膏两半至二两必杵碎为常遭遇之方证,效果肯定。有和解半表半里、兼清阳明里热、疏通三焦、清热生津、降逆和胃、增加水谷之源的作用。主治少阳阳明合病,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它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烧仍不已,其人呕逆不欲食,或胸胁满、口苦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其主证为无明显的表证和里实证(恶寒、腹实不大便)表解而热不退,口干舌燥苔白或苔白腻,即可用之。临床上,感冒、流感、外感坏病、发热、潮热、目疾、耳疾、咽痛、痄腮、疟疾、乳痈、肝病、瘰疬、妊娠恶阻、热入血室、睾丸炎,多见此方证。
小儿肺炎多日不愈者,常见此方证。小儿肺炎用过麻杏石甘汤,仍不见效,此时津液已亏,不可再用麻黄,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常获显效(医院会诊医案)。小儿午后发烧不退者,可用本方,夹食积者加枳实。百日咳急性发作,本方加杏仁、橘皮、桔梗,若出现痉挛性咳嗽,再加芍药。小儿消化不良,大便腥臭有粘液,或痢疾腹痛,本方加黄连、芍药,体质不差者加少许大黄。
感冒、上感多日不愈者,此为坏病,常见小柴胡加生石膏证。(见陈慎吾89岁老母亲病案)
三、小柴胡汤常用的加味方
1、小柴胡加桔梗汤:于原方加桔梗三至四钱。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更加生石膏,扁桃体炎多见本方证。
2、小柴胡吴茱萸汤:于原方加吴茱萸二至三钱。治小柴胡汤证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生石膏。
3、小柴胡加橘皮汤:于原方加橘皮五钱至一两。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咳者。小儿百日咳可增量大枣有验。
4、小柴胡加芍药汤:于原方加芍药四至六钱。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急痛者,痢疾多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生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5、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于原方加丹参五钱至一两(无丹参可加当归三至四钱)茵陈六钱。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
四、小柴胡汤常用的合方方证
1、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方:治本方证兼有胸脘痞闷、咳而有痰者。肺病、肺结核多见此方证。
2、小柴胡汤合厚姜半甘参汤方:治本方证兼有腹胀明显而偏虚者。
3、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方:治本方证兼有腹胀偏实而有痰者,可酌加橘皮、枳实。
4、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方:治本方证兼有腹中隐隐作痛,或头痛头昏疲乏者。痛经气血不足者多见此方证。
5、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方:治本方证兼有头痛、吐涎沫者。经前头痛多见此方证。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生石膏。
6、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方:治本方证兼有小便不利、大便溏者。虚性浮肿、气血不足者多见此方证。
7、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方:治本方证兼有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者。可再加酸枣仁,若呕者更加生姜。
8、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治本方证兼有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者,名曰柴胡桂枝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