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分析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孙秀琴等①进行了临床观察。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门诊就诊患者60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所有病例均经过1个月的生活干预后,复查血糖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作为入选病例。60例中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50.77±2.13岁。再根据年WHO对亚太地区人群的肥胖标准(体质指数BMI≥25kg/m2),将这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肥胖组32例,非肥胖组28例。治疗前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食、运动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黄连素采用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生产的盐酸小檗碱,0.02g/(kg.d),分3次口服。60例入选病例进入黄连素治疗期后保持与前一致的生活干预状态,治疗观察8-10周。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黄连素治疗前后两组的体重,结合身高计算BMI,并对所有观察病例治疗前后抽取血样,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采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2、结果从表1、表2可见,所有病例经黄连素治疗9-10周后,FPG、HbA1c、BMI、TC、TG、LDL-c均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治疗前后BMI下降幅度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糖、血脂虽均有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FPG下降幅度与BMI、TC、TG、HDL-c、LDL-c改变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0.、0.、0.、0.,提示FPG下降幅度与HDL-c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5)。二、于棉荣等②将黄连素与糖适平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黄连素组:男53例,女52例,年龄38-84岁,病程1-30年;糖适平组:男53例,女31例,年龄38-80岁,病程2-22年;随机分组,两组病人均为经饮食控制1-3个月,加运动体育疗法,教育管理未能控制者。1.2治疗方法黄连素组:黄连素0.5-1.0g,每日3次,至病人血糖下降至正常后减量为0.5g,每日3次维持。糖适平组:口服糖适平30-60mg,每日3次。1.3观察指标共观察3个月。住院病人每日测4段4次尿糖,每周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门诊病人每2周测血、尿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每2周测心电图1次,同时观察症状及副作用。黄连素组中有30例测过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20例测血乳酸。2、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验证指南中“降血糖药”的疗效评定标准。全部病例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在服药2周消失,和血糖下降时间一致。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见表1.治疗前后测定血脂75例,除高密度脂蛋白略有增多外,其余均下降,有显著差异。黄连素组治疗前后30例测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无统计意义,20例测血乳酸,其治疗前后测定值分别是1.69±0.56mmol/L,1.59±0.73mmol/L,也无统计意义。未发现药物的副作用,治疗前后血象、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心电图无变化。远期效果:在饮食不变的情况下,服药期间血、尿糖全部正常,停黄连素后血糖可再度升高,但加用黄连素后又下降至正常,血糖正常后可以用0.5g3次/日维持,其中11例已随访3年余,血糖仍在正常范围。通过四年应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实践,无论剂量大小无1例出现副作用。血糖降至正常后无低血糖症出现,说明黄连素对正常的血糖水平无影响。其效果与糖适平相仿。两组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随着血糖下降,除高密度脂蛋白外,两组的血脂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讨论:黄连素具有抗菌、抑制病毒、抗原虫等作用,近年来,又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机制,考虑除具有抗升糖激素作用外,还与促进胰岛素细胞再生功能恢复有关,同时,有降血压、降血脂及抗菌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大有益处。黄连素价格便宜、药源充足、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参考文献:
①孙秀琴,牛焕江.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60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年2月第46卷第2期
②于棉荣,张少时,张佩文,申竹芳,谢明智.黄连素治疗糖尿病例疗效观察.中国民间疗法.年第3期
痔知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yc/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