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了菊花的演化史,了解了白菊花与黄菊花的功能偏重和选择方法。今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菊花的各种功用,以及在生活中使用菊花养生健体的小窍门。中华养生菜大师李铁刚先生还将为我们送出一道《菊花红烧肉》。
菊花,古代写作“鞠华”(《礼记月令》)。“鞠,穷也”(《尚书.盘庚中》)。清代中药药性理论大家邹澍的《本经疏证》指出,菊花以“鞠华”命名,意思是其花开于“花事之尽”时,而有“穷于上者必反下”之变化特征,对应着中国传统易学中“经剥卦而达复卦”的自然变化过程,故“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故能有“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功效。
《本经疏证》认为,“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这一生理特点,使其“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故菊花能主治“恶风、湿痹”。
根据《本经疏证》的看法,菊花的药性性味,贯通于茎、叶、根、花,菊花的津液,尤其能上通下达,这是久服菊花者所以会“通利血气”的依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侯氏黑散”用菊花为君药,治疗大的风邪导致的四肢烦重、畏寒重、中气不足,是取用菊花具有引阳气归元的特征,故在治疗风邪导致的人体阳气发散过度不能收敛,与治疗风邪过度导致的阳气上达上散过度不能下潜归元,是殊途同归的一个道理。
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材料,使用颇广。除了入药,还可以泡茶、做菜、入汤。相传慈禧太后发明了一道菜,叫做《菊花锅子》,也就是往火锅里放上一些菊花。
慈禧是清宫中有名的“吃货”。清宫《膳底档》就有这样一个记载,根据光绪十年十月初七日慈禧皇太后膳单,传统正席有38品菜,算上“添安膳”,加起来一共80品左右,再加上皇帝与后宫妃嫔所进的,和慈禧太后自己的小厨房,差不多品上下。可以想见,慈禧太后胃口是真好,而且十分喜肉,特别爱吃火锅。上述膳单中的前两道菜就是火锅二品:八宝奶猪火锅、金银鸭子火锅。肉食过多容易生火生痰,这位太后觉得火大痰盛的时候,就往火锅里放上些菊花,这是取了菊花疏风散热的功效。后来还传出一首民谣:“菊花锅子红叶酒,味美汤肥最爽口;三两知己多雅兴,吃完了给钱才能走。”这道《菊花锅子》,您不妨也试试。
菊花的妙用:
菊花最好的使用方法,是泡水饮用。
1.菊花枸杞子茶
配伍:菊花3朵,枸杞子8粒,代茶饮。
疏风散虚热、养肝明目。偏于养肝阴肝血的功能,适宜因肝阴肝血不足遇风热而眼目干涩、迎风流泪之症。
2.菊花决明子茶
菊花3—5朵,决明子3g,代茶饮。
疏散风热,明目,通便。偏于清降肝阳上亢的肝热,同时又有润肠通便的效果。适宜于肝阴不足、肠液不润体质者受风热后出现眼目干涩、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大便干燥之症。
3.菊花桑白皮茶
菊花5朵,桑白皮10g,代茶饮。
能清肝火犯肺、肺失宣降的咳嗽、黄白痰,利咽喉,还能祛湿止妇科白带。
4.菊花栀子茶
菊花3—5朵,栀子1个,代茶饮。
清心火,明目,导热从小便出。
5.菊花白术茶
生白术3g,菊花5g,磨粉,每次4g,冲服或含服。
健脾、化浊、行津、息风,故能明目、降血糖、止口渴,开心益智。
6.菊花磨成粉,饮酒时配合服用,每次3-6g,用于酒醉不语。
7.菊花枸杞粥
以菊花3—5朵、枸杞子8粒,清水洗净,待大米粥熬好关火前5分钟加入。菊花疏风解热,养阴潜阳,枸杞子养肝阴肝血,大米粥养精气补胃阴。
敲黑板!!菊花虽好,也须扬长避短:
1.河豚反菊花。食用河豚,不可同时服用含有菊花的饮料或食物,否则会产生副作用。
2.黄连、胡黄连恶菊花;柏叶、柏实畏菊花。意思是说,黄连、胡黄连与菊花配伍,侧柏叶、柏子仁与菊花相配,会妨碍药效。
北京同仁堂中药制剂高级工程师张学著对本文有主要贡献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