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主治 > 正文 > 正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6木瓜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7 18:33:12

小郎中学医记(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前言

一位学弟送给我们一部《中药大辞典》,上、下两册。近两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看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却很少去深入研读这部质朴的药典。一位老师学验俱丰,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哪里来的?他读了哪些书?这位老师拿出案头上破旧的药典,看样子,少说也被翻阅过不下千万次。斑驳的封面,米黄的书页,甚至有些掉线的装订,都可以看出这本书不知道被翻阅过多少遍。他说,刚开始行医,病人少,就天天翻阅药典,埋首其中,临床中凡有疑惑,大都是在药典里头解开,或古人直接给出答案,或受到古人处方选药思想的启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研易,韦编三绝。一门学问,可以让人为之废寝忘食;一本书籍,可以让人造次颠沛不离,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么说明这本书,这种学问,已经进入到这人的生命里去了。只有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才能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位民间草药郎中,没读过很多书,治病的招法却层出不穷,连中医药高校毕业的师长都对他敬佩不已。这位草药郎中,亮出了不少法宝,都是经过他无数案例验证出来的。后来我们发现这些法宝的绝大部分居然都有出处,都有来由,大都记载于《中药大辞典》中。看来这位草药郎中最秘密的法宝,永远的不传之秘,不是羚羊角退高热,也不是牵牛子除积热,更不是细辛治牙痛………而是这一部《中药大辞典》!这部《中药大辞典》就像一位朴实的智慧长者,如果我们没有写《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没有一味药一味药地去研究探讨,就不可能窥见这书里智慧的光芒!很庆幸这次创作让我们能够回归基础,回归药典,感谢编辑出版这部药典的人们!小指月的爷爷就是这本药典,或者说这本药典就是我们案头的老爷爷!中医普及学堂年长夏

16、木瓜、蚕沙

编者按

祛风湿舒筋活络药中有一味木瓜,但这是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形状有一点像青色的木瓜。但要注意这与热带水果番木瓜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跟着老爷爷和小指月认识中药木瓜以及另一味祛风湿药蚕沙。

木瓜

近水捕鱼多寒湿脚气

宋代著名医学家许叔微在《本事方》中曾记载了一则用野木瓜治风湿痹痛的有趣故事:

安徽广德人顾安中到府应考,患脚气筋急腿肿,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

在船上,他将两脚搁在一包装货的袋上。下船时,发现肿胀减轻,疼痛也减少。甚为惊奇。便问,船家袋中装的是何物?

船家答到,野木瓜。

顾安中回家后,即买来野木瓜切片盛于袋中。每日将脚搁在上面。不久,脚气肿病痊愈。

****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木瓜是治疗湿重脚气的特效药?

老先生说,木瓜酸温,酸入肝,能舒筋,性温能和胃化湿,所以筋骨疏通,湿气得化,腰脚湿重以木瓜为特效良药。

****

有个病人住在水库边上,经常下水去捕鱼,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又喜欢吃鱼,鱼性黏滑,容易生痰湿。

这样外感水寒之湿,居处低洼,加上内伤鱼肉黏滑湿冷,久而久之,他觉得晚上睡觉腿脚不时会抽筋,而且比较沉重,到后来居然开始肿痛。

老先生说,你要少下水捕鱼了。病人说,如果不下水捕鱼,生活的来源就成问题。老先生说,莫为自己的欲望找借口,现在的人物质生活这么好,没有哪个会饿死的,只有欲望无穷,把自己累死的。

这病人听了后,无话可说。因为他每个月就几百块,足够用了,从两个儿子那里拿的生活费绰绰有余,他其实可以不用为生计担忧,但为了能够吃上鲜美的鱼,他却要忍不住往水里跳。

小指月笑了笑,背起一首诗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老先生笑笑说,现在人就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那些老喜欢近水捕鱼的,一得起风湿脚肿都很难治。

这病人说,我现在腰脚痛得站都站不久。老先生说,你不要说站了,以后如果还不知道防范湿冷,老是汗出泡在水湿中,两条腿就废了。

这病人听后有所收敛,然后老先生说,指月,脚气水肿,最常用何药何方?小指月说,最常用含有木瓜的鸡鸣散,专治风湿在腰脚,脚气肿痛不可忍。

这病人连服了七剂鸡鸣散,老先生还叫他服药后一定要把腰脚部盖住,让腰脚微微汗出。就这样风气去,湿气化,双腿一天比一天轻松,疼痛一天比天减轻,晚上睡觉再也没有抽筋过了。

老先生说,对于这种寒湿脚气的,我们才用鸡鸣散,因为里面有吴茱萸、生姜之类,善于温化寒湿,如果是湿热脚气,也可以用木瓜,不过就要搭配四妙散之类除湿清热之品。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证治准绳》曰,鸡鸣散治脚气疼痛,不问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本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蚕沙

一味蚕沙也可治荨麻疹

《圣惠方》曰,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

****

有个女孩子,跟同学聚会,吃了海鲜烧烤回来后,手臂上都起满了鲜红色的疹子,越瘙越多,半个多月还没有好。有时晚上搔到都睡不着觉,不得已只好找中医调理。

小指月看她舌苔淡黄,脉又有些浮。老先生说,这是什么呢?小指月说,这是风团又叫荨麻疹。

老先生说,荨麻疹该如何治?小指月说,有因血虚的要养血祛风,有因伤寒的要打开毛窍,驱散风寒,有因血脉有湿毒的,要排泻湿毒。

老爷爷又问,那她这种属于哪种类型呢?小指月说,浮为病在表有风,加上饮食海鲜烧烤后,引发肠胃里头有湿浊不降。

老先生点点头说,那要找一味药,既可以祛除在表之风,又可以清楚肠胃湿浊的?小指月说,那蚕沙正合适。

老先生说,何以见得?小指月说,蚕沙乃蚕之粪便,善于走浊道,能降浊湿,所以它可以和胃化湿,如果消化道胃肠里头,因为饮食不节,而生一些湿毒,就可以用蚕沙以浊降浊。

老先生又说,那还有呢?只去其湿浊还不够啊?小指月说,蚕沙除了降浊外,它还有辛甘温之性,《黄帝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它就可以令清阳升起来,把邪风清出去。

老先生点点头说,那就用一味蚕沙煎汤加外洗吧!这女孩子用了两天后,身上的风团消退得毫无影踪。

小指月说,为什么现在这么多荨麻疹的病人?老先生说,一方面都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得血脉里面浑浊,便往皮肤外面发,另外一方面又喜欢吹空调,外面风冷一动,里面的浊气发不出来,瘀在皮下,刺激身体的经络,不通则痒。

小指月说,所以还是要清淡饮食加上阳光运动啊。老先生点点头,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欧阳勋经验

蚕沙散治荨麻疹:荨麻疹俗称风痞块,其特征是全身或局部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伴有瘙痒感或烧灼感,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短的1周左右,长的特别是慢性的,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本病的治疗,最好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民问单方用蚕沙散对此病常有较好疗效。药用晚蚕沙30g,加水煎服,在服本药同时,如原用蚕沙煎汤外洗患处,则疗效会更佳。(《医林漫笔》)。

木瓜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洗净,润透或蒸透后切薄片,晒干。

酸,温。

归肝、脾经。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6~9g。

蚕沙(蚕砂)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yxmoriL.采收和储藏:夏季收集二眠至三眠时排出的粪便,除去杂质,晒干。

味甘;辛;性温。

肝;脾;胃经。

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内服:煎汤,10-15g,纱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炒热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禁服。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7(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8(青蒿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9(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0(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1(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7(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8(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9(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0(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1(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3(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4(川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5(蕲蛇、乌梢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zz/472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