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医生的女儿叫妹娃,长得漂亮、聪明、活泼,老两口视如掌上明珠。妹娃也喜欢栽花种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园子里看花看药。
正月的一天早上,寒霜未化,冷气袭人。妹娃来到园子里,见花未开,草未萌芽,就开了后门,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忽然,她看到路边有一朵油绿色的小花开放了。妹娃越看越喜欢,就用手指把四周的泥土掏松,把它连根挖起,种在园子里。帮工看到这株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就开花的野草,也很喜欢,天天浇水,月月上肥。那草越长越茂盛,后来结了籽。帮工把这花的籽洒在园子里,第二年,园里绿色的小花就开得更多了。
不料,妹娃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妹娃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屙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
女儿的病就掉泪。
帮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前个月自己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妹娃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叶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水,趁妹娃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妹娃喝了。谁知早上喝
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妹娃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因为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他,这味药材也就取名为黄连。
黄连
王莲,支莲,川连,川黄连,雅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川雅连,
寒,苦。归心、肝、胃、胆、大肠经。沉。
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泻火解毒。
本品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专治心、胃、肝、胆之实火。其清热燥湿之性,胜于黄芩,且尤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
1.清热燥湿:
①用于湿热病邪困阻中焦所致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泛恶欲呕等脾胃病症,可配清热燥湿化浊药用。
②用于湿热泻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稠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可配黄柏、白头翁同用。
③用于湿毒疮痒,多见皮肤潮红,起丘疹、水疱,瘙痒,溃后黄水淋漓等,可配燥湿祛风药用。
2.泻火解毒:
①用治心经实火,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懊恼颠倒,口苦唇热,口舌生疮等,可配黄芩、山栀、犀角等药同用。
②用于胃火上炎,症见口干口臭,胃烧灼烦热,口舌生疮,牙龈红肿出血溃烂等,配栀子、芦根之类同用。
③用于肝火犯胃,症见脘胁胀痛,急躁易怒,吞酸嘈杂,可与吴茱萸同用。
④用于血热妄行,不循常道,脏腑热盛,内迫血分,血热沸腾而致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等,均可配凉血泻火药同用。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为清热燥湿药,均能清泄邪热、燥化湿浊,兼具解毒功能,然黄芩善除上焦湿热,主清肺火,并能清热安胎;黄连主治湿火郁结,主清心火,善解疔毒;黄柏主除下焦湿热,善泄肾经相火。
1.配吴茱萸: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相伍,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并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
2.配肉桂:肉桂温热,擅长和心血,补命门;黄连苦寒,善于清心热、泻心火。二药相伍,寒热并用,相辅相成,并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不安乎。
3.配木香:木香辛温芳香,健胃消食,行气消胀,行气止痛;黄连苦寒,气薄味厚,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厚肠止泻,二药相伍,一温一寒,一散一下,调节升降,调理寒热,共奏调气行滞、厚肠止泻、止痢之效。木香、黄连伍用之经典方为香连丸。
4.配干姜: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二药相伍,黄连苦寒降泄,干姜辛开温通,一开一降,一温散,一寒折,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之功。
胃虚呕吐、阴虚烦热者忌用。
煎服,2-5克;外用适量。生用:泻心清热;酒黄连:清上焦火,清头目之火,厚肠胃;姜黄连:清中焦火,清胃,止呕;猪胆汁炒黄连:泻肝胆实火;萸黄连清肝火、降逆止呕。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服用较久,易致败胃。凡胃寒呕吐,脾虚泄泻之证均忌用。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炒黄连:取黄连净片,清炒至老黄色。
酒炒黄连:取黄连净片,喷洒黄酒13%拌匀,使之吸尽,炒干。
姜汁炒黄连:取黄连净片,用生姜25%打汁,加水少许拌匀,使之吸尽,炒干。
猪胆汁炒黄连:取黄连净片,用鲜猪胆汁6%拌匀,使之吸尽,炒干。
萸黄连:取黄连净片,用吴
《本经》:"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别录》:"止消渴,……调胃厚肠,……疗口疮。"
《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本草衍义补遗》:"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热禁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具有凉大肠,凉胃,凉脾,泻胆,泻肝,凉肝,泻心,凉心,凉心包,凉胆功效。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zz/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