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遇到一篇有趣的投稿,关于90后的KTV。从《新不了情》到“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哪一个是偏爱,到任贤齐居然是90后爱的大佬歌星等,由这些点谈谈90后的KTV。
KTV原是卡拉ok演变而来的包厢式服务,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井上大佑先生发明并传播于亚洲文化圈,它的原名为KARAOKE,KARA日语中译为”空”,OKE是英语”交响乐”的缩写,合起来就译为无人演唱的乐队。无人演唱的乐队与方便面、动漫一起成为新日本文化代表,风靡于70年代的日本台湾香港等地,80年代末进入中国大陆,20世纪初大陆引入量贩式KTV,也是90后主要接触的KTV类型,这种KTV经营模式正式确立了唱歌需要花钱的概念,也逐渐形成今天庞大的KTV产业链,在此之前的卡拉ok一直是作为一种吸引客源和额外收入的辅业存在与服务行业中,也就是80、90年代会看到饭店内标配的卡拉ok机等。“客家王”黄连煜年发行的专辑《Onlylove》中《卡拉ok》中唱到”唱一首情歌对你坦白,唱搁昏天暗地,唔免山盟海誓,心爱的人阮答应你,今拿日袂去对,今拿日袂去对,卡拉ok”,年卡拉ok已经不存在,只存在KTV,一代人的记忆也随之抹去,从此没有喝酒唱歌,只有唱歌喝酒。
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在年出版的《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中提到KTV文化“并不是卡拉ok就是卡拉ok那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文化,卡拉ok帮助香港人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中很低落的那种负面的情绪,用一种最glamourous的、最华丽的方式,就此表达出来了。就好像我常举的比喻:即便上厕所大便是一件大家都不希望别人看得到的事情,但是因为有这个需要,然后我们又觉得这个需要很希望得到正面认同,所以我们就做(造)一个很漂亮的厕所,再放一些很漂亮的配乐,于是大家觉得——大便其实是一件很glamorous的事情。卡拉ok作为一种文化,能够让那么多人需要它,没有它的话,就好像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感觉不到自己的感情,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且,大部分人去唱卡拉ok的时候,起码我认识的那些朋友,他们唱歌的时候情况是:一伙年轻人,如果他点一首张学友的歌,他一定要唱得很像张学友;如果他点一首陈奕迅的歌,他一定要唱得很像陈奕迅。所以我的经验就是,每次跟他们去唱的时候,他们互相都觉得好像啊好像啊!那是在唱歌吗?对我来讲那不是在唱歌,是在找话语权。其实是通过成为那把声音,来想象自己是一个被很多人欢迎的人。所以卡拉ok是一种“受伤”文化,“排序”文化,很想告诉世界“其实还有我的存在”的口号。
关于90后的KTV列下了两个单子,
90后KTV必点曲目(按90年生人到99年生人所点歌曲排序,时间以现在为准):《一场游戏一场梦》、《朋友》、《我的好兄弟》、《梦醒时分》、《过火》、《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童年》、《童话》、《情歌王》、《同桌的你》、《广岛之恋》、《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董小姐》、《死了都要爱》、《独家记忆》、《Itsmylife》、《离开地球表面》、《十年》、《浮夸》、《左手牵右手》、《七里香》、《南方姑娘》、《爱要坦荡荡》、《真的爱你》、《老男孩》、《小情歌》、《你是我的眼》、《无与伦比的美丽》、《青春修炼手册》、《大梦想家》、《化作樱花树》、《后来》、《好想你》。
90后KTV必点音乐人(按90年生人到99年生人所点歌曲排序,时间以现在为准):张信哲、任贤齐、罗大佑、周华健、周杰伦、刘若英、陈奕迅、朴树、梁静茹、SHE、Bigbang萧敬腾、TFboys、SNH48、TaylorSwift、初音。
KTV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有时和着不同的人在着不同地点唱着不同的歌却常常会组成这样的一个相同的印象,请连起来想象下——“我是不是最爱你的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好想好想你,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董小姐。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你就是我的唯一。男人没钱不是罪,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外表冷漠内心狂热那就是我。爱你就等于爱自己,还是算了吧,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那就这样吧,这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上辈子欠你的,感情不必拿来慷慨。”为什么既可以说你我皆凡人这只一场梦又要说你是我的唯一我好想你?为什么要说我好逊好没钱所以得不到你?这种“受伤”了的90后的KTV存在着痛点。
关于90后的KTV提出了五个问题,
1、为什么90后似乎越来越老?
同样意义的歌词,90后中尤其是95前的人所唱的歌会有这样的转变“如果能让我重新再来一次,我希望我不曾出现你的生命里”到“假如我有一天荣归故里,再到你窗外诉说情怀,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对着你的影子说声珍重”,亦或是“想念如果会有声音,不愿那是悲伤的哭泣,事到如今,终于让自己属于我自己”到“疯了,累了,痛了,人间喜剧笑了,叫了,走了,青春离奇”,90后在迅速的变老,变得迷离茫然,上了大学后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告诉95前“只要大于95年就老了”,就真的老了,但很不能自圆其说的是痛点还是那个痛点,老了的是什么?
2、你猜不到90到92年生人他们在唱任贤齐!
任贤齐是90年代走红起来的明星,年凭借一曲《心太软》使他到了磁带店包场,随后的几年,便有了90到92年生人如今在KTV常点歌目《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伤心太平洋》和《为爱走天涯》,为什么要唱他,一副浪花一朵朵的裤衩样,没人爱,没人疼,工作又不好……“因为总能感觉到他不会有女朋友”,所以会常常出现这样一个场面,一群男人在KTV里抱着麦克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3、为什么90后会既喜欢“新不了情”又喜欢“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90后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精分。
4、“沧海一声笑”与“爱你等于爱自己”两首歌相遇是个怎样的场景?
90后的KTV是战场,各类歌曲似诸侯割据,一定要杀个你死我活,按派别来说,大致会分为兄弟歌,励志歌和爱情歌,爱情歌里又分欢快的和悲伤的,悲伤的爱情歌里又分小清新派犹豫不决派老掉牙派等等。当一首励志歌唱完紧接着上来一首悲伤的爱情歌,就会感觉气场不对,《大海》接《独家记忆》想象一下,第二首刚唱5秒钟的时候就会觉得是不是哪里不对劲了。但是当一群人中有不同的痛点的情况下,这些便会不按顺序,杂乱无章,猛猛地砸在脑袋上,就好像言情剧中那个爱上这个,这个爱上另一个,另一个因为祖宗牌坊以与那那个许下婚约,最后,这个投河,另一个枪杀,那个和那那个走到了一起,“沧海一声笑”和“爱你等于爱自己”有可能就是这两位折翅鸳鸯。
4、去KTV究竟是要唱得好不好,还是要不要唱?
同样引述林奕华《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中的话“香港人有一句口头禅很厉害,就是“中!”。你明白“中”的意思吗?大家去唱卡拉ok的时候追求的就是“中”,我常觉得这个很悲哀。你是你自己,你有你的体会你有你的背景你有你的故事,为什么会有那个跟你完全不认识的人要来中你呢?好像他躲在你床底下,你还要觉得他躲得真好。他中了,就代表,你其实不用中自己。所以大家其实都把自己当成是个射靶,希望别人来“中”、“中”。我最近在排一部戏叫《港女发狂之港男发瘟》,就因为这个“中”,我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个歌舞片的片段要我的演员去学,是中国民族舞里面一个叫做“弓舞”的。(模仿“弓舞”的样子。)我希望他们学了这个弓舞以后,在舞台上他们就……[观众大笑]。”所以并不是要唱得好不好,要不要唱,而是“中”不“中”。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活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gj/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