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有读者问,为什么把小说的主角名字叫做小指月呢?
如果把医道比喻成皓月悬空、光芒普照的话,那么古圣先贤乃至历代各家学说,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引领大家得窥明月。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之下,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作品学说,他们或许各有差异,但共同指向医道本质的心却是一致的。所以中医一贯以来都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都是毫不保守、求同存异的。所以中医人都不应该认指为月,而执各家之偏,只要向上一指,能够引领大众接近医道本质,不管你是古圣典籍,还是今人作品,都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医人无需厚古薄今,亦不用崇尚今之发达,而抛弃古代智慧典籍智慧。希望以此小说作为指月之指,令大家能够因此而更加靠近月光。大家要在这小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中医典籍智慧,长期熏修,不要只是在这手指上停留,这样我们这套系列小说真正的目的就达到了。毕竟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中医普及学堂年春51、胡黄连
编者按常用的清虚热药物还有胡黄连,这是经常与银柴胡相须为用的药物。那么具体有什么用处呢?
疳积化热肥儿丸
小指月说,爷爷,这胡黄连跟黄连一字之差,怎么差别这么大?
老爷爷说,它们虽有差别,但都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都善于清除肠胃湿热,都是湿热泻痢之良药。小指月说,但胡黄连它是退虚热,除干热之品,而黄连清热解毒要药,能清心胃之火。
爷爷说,这胡黄连为什么叫胡呢?小指月说,就像胡人是来自于异域之人,称为胡,还有胡椒、胡麻仁等。
爷爷说,胡黄连跟银柴胡是清虚热的好搭档,我们前面讲清骨散时提到,它们常相须为用,如左右手,而胡黄连它还有另外一种功用,善于消除小儿疳积化热,非常好用。
这时一个小孩子十来岁了,长不高,很消瘦,肚子有点胀满,膨大,黑眼眶都出来了。小指月就奇怪,现在这个社会,物质生活非常好,家家都能吃饱穿暖,怎么还把娃子养成这样形容憔悴,颜色枯槁呢?
这父母说,都快半年了,以为肚子有虫,吃了很多除虫的药;又以为脾虚体弱,也吃了不少健脾的药,比如参苓白术丸,就是人长不壮,胃口打不开。
老先生说,这娃子平时烧不烧啊?这父母听了后,点点头说,老先生看病看真准,小孩子每天晚上都发低烧,一阵一阵的。
老先生说,就是这原因,既不是虫积在肚子里,也不是脾虚,而是肠道里有疳积发热,积不去热不退,热不退每天就会蒸发津液,人体就会消瘦长不壮。小指月接着说,所以既不是健脾,也不是除虫,而是要退虚热,除疳热。
老先生说,就用含有胡黄连的肥儿丸吧!
一听这药名字就知道它可以肥壮娃子,但它怎么肥壮娃子呢?就是直接把积滞消除,娃子自然肥壮。这叫陈久去则新血生,积滞排则脾胃健。
这娃子吃了一周的肥儿丸,身上低热渐渐消退,胃口也开了,慢慢身体就长壮起来。
爷爷说,如果单用胡黄连制成丸子给娃子消除疳积化热,肚胀人瘦,效果也非常好。
小指月说,胡黄连可以看成是小儿疳积热气之要药。
老爷爷说,胡黄连治小儿疳积热气,又不止于此,即使大人五心烦热,阴虚潮热,亦可用之;或湿热在肠胃,即火在五脏之间,这胡黄连大寒质苦,极善清热,自肠胃以至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唯独阴血亏虚者要配合生地、白芍,脾胃气弱者,须佐以白术、人参,这样方可以减轻苦寒伤人之弊。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肥儿丸:
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本品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胡黄连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Pennel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本品为不规则的圆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点状维管束,周边深棕褐色。质脆。
苦,寒。
归肝、胃、大肠经。
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1.5~9g。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7(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8(青蒿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9(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0(银柴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gn/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