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炮制 > 正文 > 正文

中医常用中药简介middot解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8 16:22:15
沈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780493835993284&wfr=spider&for=pc

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药学是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在年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中,中国战疫和防疫中的中医做出来重大贡献!

本章内容按照药物功效和临床适应证分节论述了包括外用药在内的共19类中药和种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内容。

根据性能特点和主治功效,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及发散风热药,分别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和外感风热表证;清热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和清虚热五类,分别主要适用于实热证、热毒炽盛证、湿热证、热入营血耗血动血证及虚热证候;针对里结燥实的程度和性质而论,泻下药有攻下、润下、峻下之分;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药虽分节论述,但所括药味皆能除湿而通络利关节、运脾胃而畅气机和通水道、泄里湿等;温里药偏走脏腑而驱寒;理气药调气机而通滞降逆;血不循脉或动或瘀,皆可以止血、活血药调之;化痰止咳平喘之品,内有痰塞,或虚或实,滞气碍肺等皆可用之;安神、开窍、平肝息风多为心、肝神明之府,或窍闭或生风或神惊,择之而用;脏腑之气弱,气、血、阴、阳虚损,则于补虚药中适当选用;另有消食、驱虫、涌吐多治体内痰、涎、食、虫等实邪内积,而虚致体内精华外泄则宜用收涩之品;外用药多性烈有毒,临床当慎之又慎。二百余种中药可供临床常用选择,凡此种种,谨记功效与宜忌。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希望你能达到下列目标:

1掌握临床常用种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种中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香薷、细辛、薄荷、蝉蜕、柴胡;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菊花、板蓝根、大青叶、决明子、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大黄、芒硝;独活、威灵仙、蕲蛇、秦艽、防已、五加皮;苍术、厚朴、藿香;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木通、茵陈、金钱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橘皮、枳实、木香、香附;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大蓟、小蓟、地榆、三七、茜草、蒲黄、艾叶、白及;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莪术;半夏、川贝母、浙贝母、桔梗、苦杏仁、苏子、百部、桑白皮;朱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决明、羚羊角、牛黄、天麻、钩藤、地龙;麝香、冰片、石菖蒲;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山药、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北沙参、麦门冬、冬虫夏草、阿胶;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鳖甲;硫黄、雄黄;升药。

2熟悉81种中药的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81种中药:紫苏、羌活、白芷、桑叶、蔓荆子、升麻、葛根;芦根、夏枯草、天花粉、栀子、龙胆、苦参、蒲公英、鱼腥草、熊胆、败酱草、贯众、射干、银柴胡、胡黄连;甘遂、番泻叶;川乌、雷公藤、桑寄生;砂仁、豆蔻;通草、扁蓄、猪苓、虎杖;花椒、丁香;川楝子、沉香、乌药、檀香;鸡内金;槐花、白茅根、侧柏叶;乳香、没药、桃仁、鸡血藤、三棱;天南星、白芥子、旋复花、白前、瓜蒌、竹沥、海藻、昆布、紫菀、葶苈子;龙骨、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牡蛎、罗布麻叶、全蝎;苏合香;西洋参、大枣、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菟丝子、蛤蚧、天冬、石斛、南沙参、枸杞子、黄精、龟甲;麻黄根、浮小麦。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汗出不畅,鼻塞流涕,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外感风寒表证。部分药物也可用于风疹瘙痒、咳喘、水肿、疮疡初起等。

一麻黄Mahuang《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草质茎。秋末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尤宜于风寒外束,腠理密闭而无汗的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

2.咳喘风寒外束,肺失宣肃而致的喘咳,常配杏仁、甘草等;肺热壅盛,壮热喘急,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寒痰停饮,咳喘痰多清稀,常配细辛、干姜、半夏等。

3.风水水肿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上半身肿甚,小便不利而兼表证者,常配生姜、白术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用。

二桂枝Guizhi《名医别录》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嫩枝。春夏采收,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生用。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均宜用之。表实无汗,常配麻黄等;表虚有汗,常配白芍等;素体阳虚感寒,常配麻黄、附子、细辛等。

2.寒凝血滞诸痛证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痹心痛,常配枳实、薤白等;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附子等;寒凝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腹痛,常配生姜、芍药、吴茱萸等;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配白芍、饴糖等。

3.痰饮、蓄水证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而咳,常配茯苓、白术等;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常配茯苓、猪苓、泽泻等。

4.心悸心阳不振,心悸动,脉结代,常配甘草、人参、麦冬等;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气,常重用本品。

煎服,3~9g。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实热、虚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三紫苏Zisu《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阴干。生用。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多用于风寒表证轻者。风寒表证兼气滞,脘闷呕逆,常配香附、陈皮等,若兼咳喘痰多,常配杏仁、桔梗等。

2.脾胃气滞,脘闷呕恶偏寒者,常配藿香、砂仁等;偏热者,常配黄连、芦根等;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常配砂仁、陈皮等。

3.进食鱼蟹中毒可单用本品煎服,或配生姜、陈皮、藿香等。

煎服,5~9g。不宜久煎。

四生姜Shengjiang《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季采挖,切片。生用、煨用或捣汁用。

辛,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风寒感冒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用本品煎服,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2.脾胃寒证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常配高良姜、胡椒等;脾胃气虚,常配人参、白术等。

3.胃寒呕吐本品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尤善治胃寒呕吐,常配高良姜、白豆蔻等;胃热呕吐,常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痰饮呕吐,常配半夏等。

4.肺寒咳嗽风寒客肺,咳嗽痰多,恶寒头痛,常配麻黄、杏仁等;痰多而无表邪,常配陈皮、半夏等。

此外,本品尚可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毒,及进食鱼蟹中毒。

煎服,3~9g;或捣汁服。姜汁炮制半夏、竹茹等可增强止呕作用。

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五香薷Xiangru《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或江香薷Mosla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地上部分。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本品有“夏月之麻黄”之称。外感风寒,暑湿伤脾,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闷纳差,或恶心呕吐,腹泻,苔白腻,常配厚朴、扁豆等。

2.水肿脚气本品多用于水肿而兼表证。水肿,小便不利及脚气浮肿,可单用本品,或配白术等。

煎服,3~9g。发表不宜久煎,利水消肿宜量大浓煎。

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忌用。

六荆芥Jingjie《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季采收,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本品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风寒表证,常配防风、羌活、独活等;风热表证,常配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等。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配薄荷、蝉蜕,紫草等;风疹瘙痒,常配苦参、防风等。

3.疮疡初起兼表证偏风寒者,常配羌活、川芎、独活等;偏风热者,常配银花、连翘、防风等。

4.各种出血证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常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血热便血、痔血,常配地榆、槐花等;妇女崩漏下血,常配棕榈炭、莲房炭等。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长于祛风。

七防风Fangfeng《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止泻。

1.外感表证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宜用之。风寒表证,常配荆芥、羌活等;风湿表证,头痛如裹,身重肢肿,常配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等;风热表证,常配薄荷、蝉蜕、连翘等。

2.风湿痹痛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常配羌活、独活、姜黄、桂枝等。

3.破伤风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常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

4.风疹瘙痒风寒、风热所致瘾疹瘙痒皆宜用之。风寒者,常配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风热者,常配薄荷、蝉蜕、僵蚕等;湿热者,常配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血虚风燥者,常配当归、地黄等;兼里实热结,常配大黄、芒硝、黄芩等。

5.泄泻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泄泻,常配人参、黄芪、白术等;肝郁乘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常配白术、白芍、陈皮等。

煎服,4.5~9g。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用。

八羌活Qianghuo《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Tingex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forbesiiBoiss.的根茎及根。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夹湿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常配防风、细辛、白芷等;风湿在表,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常配独活、藁本、川芎、防风等。

2.风寒湿痹以上半身肩臂肢节疼痛为宜,常配防风、姜黄、当归等;风寒、风湿所致头风痛,常配川芎、白芷、藁本等。

煎服,3~9g。

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九白芷Baizhi《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草本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的干燥根。夏秋季采挖,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常配防风、羌活、细辛等。

2.头痛,齿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或配防风、细辛、川芎等;属外感风热者,常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齿痛属风寒者,常配细辛、全蝎等;属风热者,常配石膏、荆芥穗等。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常配苍术、草乌、川芎等。

3.鼻渊鼻塞不通,流浊涕,前额痛,常配苍耳子、辛夷等。

4.带下证寒湿带下过多,常配茯苓、山药、白术等;湿热带下黄赤,常配车前子、黄柏等。

5.疮痈肿痛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常配金银花、当归、皂角刺、白芍等;脓成难溃,常配人参、黄芪、当归等。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尚可用于皮肤风湿瘙痒。

煎服,3~9g。外用适量。

阴虚血热者忌用。

十细辛Xixin《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的全草。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阴干,切段。生用。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较甚,常配羌活、防风、白芷、苍耳子等;阳虚外感,恶寒发热,体倦,无汗,脉沉,常配麻黄、附子。

2.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沉细,常配独活、川芎等;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配川芎、白芷、羌活等;风冷头痛,常配川芎、麻黄、附子等;风冷齿痛,可单用本品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胃火齿痛,常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龋齿牙痛,常配蜂房煎汤含漱;风湿痹痛,腰膝冷痛,常配独活、桑寄生等。

3.鼻渊鼻塞,流涕,头痛,常配白芷、苍耳子、辛夷等。

4.肺寒咳喘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喘咳,痰多清稀,常配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等;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常配茯苓、干姜、五味子。

煎服,1~3g;入丸散,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反藜芦。

十一辛夷Xinyi《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开时采收,阴干入药。

辛,温。归肺、胃经。

发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常配防风、白芷、细辛等;风热感冒,鼻塞头痛,常配薄荷、金银花、菊花等。

2.鼻渊本品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配白芷、细辛、苍耳子等;偏风热者,常配薄荷、连翘、黄芩等;肺胃郁热发为鼻疮,常配黄连、连翘、野菊花等。

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包煎。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多性味辛凉,以宣散风热为主。主要适用于风热表证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证候。

一薄荷Bohe《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地上部分。夏秋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生用。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常配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等。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常配川芎、石膏、白芷等;目赤多泪,常配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初期,风热束表,疹出不畅,常配蝉蜕、牛蒡子等;风疹瘙痒,常配防风、僵蚕、荆芥等。

4.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配柴胡、白芍、当归、白术。

煎服,3~6g,后下。不宜久煎。

体虚多汗者不宜用。

二牛蒡子Niubangzi《名医别录》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采收,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咽喉肿痛,咳痰不利,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薄荷等。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疮疥瘙痒,常配荆芥、蝉蜕、苍术等。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疮痈肿毒,兼便秘,常配大黄、芒硝、栀子、薄荷等;乳痈肿痛,尚未成脓,常配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常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煎服,6~12g;或入丸散。

体虚便溏者慎用

三蝉蜕Chantui《名医别录》

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季采收,晒干。生用。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常配薄荷、牛蒡子、前胡;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配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常配荆芥、牛蒡子、薄荷等;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配荆芥、防风、苦参等。

3.风热上攻或肝经风热,目赤翳障常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

4.急慢惊风,破伤风小儿急惊风,常配天竺黄、栀子、僵蚕等;小儿慢惊风,常配全蝎、天南星等;破伤风,常配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

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

孕妇慎用。

四桑叶Sangye《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乔木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生用或蜜炙用。

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痒,咳嗽等,常配菊花、连翘、桔梗等。

2.肺热咳嗽或燥热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轻者常配杏仁、沙参、贝母等;重者常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

3.目赤昏花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攻所致目赤涩痛、多泪,可单用煎汤内服或熏洗,或配菊花、蝉蜕、决明子等;肝肾精血不足,目昏干涩,视物不清,常配黑芝麻,以蜜为丸;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常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血热咳血、吐血、衄血等轻证,单用或与他药配伍。

煎服,5~9g;或入丸散。润肺止咳多蜜炙。

五菊花Juhua《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根据花的颜色不同,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常与桑叶相须为用,或配连翘、薄荷、桔梗等。

2.头痛眩晕,肝风实证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肝火上攻,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头痛眩晕,常配羚羊角、钩藤、桑叶等。

3.目赤昏花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常配蝉蜕、木贼、白僵蚕等;肝火上攻,目赤肿痛,常配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

4.疮痈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等。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六柴胡Chaihu《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ieDC.或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根。春秋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酒炒或醋炒用。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表证发热及伤寒少阳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配防风、生姜等;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寒轻热重,常配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常配菊花、薄荷、升麻等;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常配黄芩。

2.肝郁气滞胸胁或少腹胀满疼痛,月经失调,痛经等,常配香附、川芎、白芍;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月经不调,乳房、胁肋胀痛,神疲食少,常配当归、白芍、白术等。

3.气陷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久泻脱肛,脏器脱垂等,常配人参、黄芪、升麻等。

此外,本品尚可配黄芩、常山、草果等,用治疟疾。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举陷宜酒炙

本品性升散,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七升麻Shengma《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L.的根茎。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常配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常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等;外感风热挟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常配苍术、葛根、鲜荷叶等。

2.麻疹不透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配葛根等;麻疹欲出不出,热盛,烦渴尿赤,常配葛根、紫草、牛蒡子、大青叶等。

3.阳明热盛所致的各种病证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常配生石膏、黄连等;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配玄参、连翘、板蓝根等;痄腮肿痛,常配黄连、连翘、牛蒡子等;温毒发斑,常配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

4.气陷证中气下陷,脘腹坠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脏器脱垂,常配黄芪、人参、柴胡等;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常配人参、黄芪、白术等。

煎服,3~9g。升阳举陷宜炙用。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八葛根Gegen《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藤本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根。秋冬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煨用。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表证发热,头痛项强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风寒表证,表实无汗,恶寒,常配麻黄、桂枝等;表虚汗出恶风,常配枝枝、白芍等。

2.麻疹不透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常配升麻、芍药、甘草等。

3.热病口渴,消渴热病津伤口渴,常配芦根、天花粉等;消渴,多饮,体瘦,常配乌梅、天花粉、麦冬等。

4.脾虚泄泻,里热泻痢脾虚泄泻,常配人参、白术、木香等;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泄痢,热重于湿,常配黄芩、黄连、甘草等。

此外,葛根有明显降压作用。

煎服,9~15g。升阳止泻宜煨用。

九蔓荆子Manjingzi《神农本草经》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var.simplicifoliaCham.或蔓荆VitextrifoliaL.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常配薄荷、菊花等;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川芎、白芷、细辛等。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配菊花、蝉蜕、白蒺藜等;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常配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

3.风湿痹痛常配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

煎服,5~9g。

清热药

概述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药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本类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及清虚热等作用,适用于温病壮热、血分有热、湿热内蕴、痈肿疮毒、阴虚内热等所出现的一派里热证候。

根据功效及主治,本类药物主要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

使用清热药,首先应辨明热证之虚实。实热证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则须养阴清热或滋阴凉血。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双解;若里热兼积滞,宜通里泻下药兼用。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津伤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需明辨真伪,不可妄投;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功能清热泻火。适用于高热、汗出、烦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气分实热证候,也可用于肺热、胃热、肝火、心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候。

一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研细生用或煅用。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1.温病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温病邪入营血,气血两燔,神昏谵语,高热不退,身发斑疹者,常配牡丹皮、玄参、犀角等;暑热初起,耗气伤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身热,心烦,口渴,常配人参、麦冬等。

2.肺胃实热证肺热咳喘,痰稠,甚至气急鼻煽,高热,常配麻黄、杏仁等;胃火上炎,牙龈肿痛、头痛,常配黄连、升麻、川芎等。

3.津伤口渴,消渴胃热伤阴烦渴,消渴,常配知母、生地黄、麦冬等。

4.疮疡溃而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煅石膏单用研末外敷,或配黄柏、青黛、枯矾等。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二知母Zhimu《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春秋季采挖,晒干(毛知母),或趁新鲜除去外皮,晒干(知母肉),切片。生用,或盐水炙用。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1.温病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常与石膏相须为用。

2.肺热燥咳干咳无痰或少痰,常配贝母,或杏仁、莱菔子等。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常配黄柏、生地黄等。

4.内热消渴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等。

5.阴虚肠燥便秘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煎服,6~12g。

脾虚便溏者慎用。

三芦根Lugen《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煎服,6~15g,宜包煎。

肾阴亏虚者慎用。

八石韦Shiwei《神农本草经》

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sheareri(Bak.)Ching和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的干燥叶。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1.淋证本品尤宜于血淋,常配当归、蒲黄、芍药等;热淋,配滑石为末服;石淋,配滑石为末,以米饮或蜜冲服。

2.肺热咳喘气急常配鱼腥草、黄芩、芦根等。

3.血热出血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可单用本品,或配侧柏叶、栀子、丹参等。

煎服,6~12g。

利湿退黄药

本类药物多性味苦寒,能清泄湿热,以利湿退黄为主,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等证候。亦可用于湿疮痈肿等。

一茵陈 Yinchen《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绵茵陈)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茵陈蒿)。晒干。生用。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1.黄疸本品为治黄疸要药。湿热黄疸(阳黄),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短赤,常配栀子、大黄等;寒湿黄疸(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常配附子、干姜、甘草等。

2.湿疹,湿疮,风疹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或配黄柏、苦参、地肤子等。

煎服,6~15g。外用适量。

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二金钱草 Jinqiancao《本草纲目拾遗》

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常配茵陈蒿、栀子、虎杖等。

2.淋证本品尤宜石淋、砂淋,可单用本品大剂量煎汤代茶饮,或配海金沙、鸡内金、滑石等;热淋,常配车前子、萹蓄等。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鲜品捣汁内服渣外敷,或配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肝胆结石、泌尿系结石。

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三虎杖 Huzhang《名医别录》

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的根茎和根。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鲜用。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或配栀子、茵陈、黄柏、金钱草等;淋证,小便涩痛,淋浊带下,可单用本品,或配车前子、薏苡仁、萆薢、黄柏等。

2.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可单用本品,或与地榆、冰片共研末外敷,或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内服外洗。

3.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血瘀经闭、痛经,常配桃仁、红花、益母草、延胡索等;癥瘕积聚,常配牛膝、三棱、莪术等;跌打损伤疼痛,常配当归、乳香、没药、三七等。

4.肺热咳嗽可单味煎服,或配紫菀、杏仁、黄芩、贝母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热结便秘、尿路结石、胆石症等。

煎服,9~15g。外用适量。

孕妇忌用。

温里药

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性温热,适用于寒邪内侵,里实寒证,里虚寒证,或亡阳之证。寒邪内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肺寒痰饮,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寒侵肝经,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肾阳不足,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心肾阳虚,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亡阳厥逆,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本类药物多辛热,易助火伤阴,阴虚内热、实热证、津亏血少者忌用,孕妇慎用。

一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亡阳证本品为回阳救逆要药。阳气衰微,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常配干姜、甘草,或配人参等。

2.阳虚证心、脾、肾诸脏阳虚均可用之。肾阳虚衰,腰膝冷痛,阳痿,尿频,滑精,不孕,常配肉桂、熟地等;脾阳虚,泄泻,脘腹冷痛,常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心阳虚衰,心悸怔忡,胸痹心痛,常配人参、桂枝等;脾肾阳虚,水肿尿少,常配茯苓、白术等。

3.风寒湿痹尤宜于寒痹,周身骨节疼痛,常配白术、桂枝、甘草等。

煎服,3~15g;宜先煎30~60分钟,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内服须炮制,防中毒。

二干姜Ganjiang《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根茎。冬季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1.脾胃实寒、虚寒证脾胃实寒,腹痛泄泻,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或配高良姜、附子等;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配党参、白术等。

2.亡阳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常配附子、人参等。

3.寒饮咳喘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常配桂枝、细辛、五味子、麻黄等。

煎服,3~10g。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及孕妇忌用。

三肉桂Rougui《神农本草经》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切片。生用。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1.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虚阳上浮本品为治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要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冷痛,阳痿,滑精,宫冷不孕,尿频遗尿等,常配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等;下元虚衰,虚阳上浮,面赤,虚喘,汗出,心悸,腰膝冷痛,常配人参、五味子、山茱萸、牡蛎等。

2.寒凝血滞诸痛寒凝气滞血瘀,脘腹冷痛,或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可单用本品研末,酒煎服;或配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寒疝腹痛,常配吴茱萸、小茴香等;阳虚寒凝,血滞痰阻的阴疽、流注,常配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寒湿痹痛日久,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常配独活、牛膝、地黄、桑寄生等;冲任虚寒,寒凝血滞,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胸阳不振,寒邪内侵,胸痹心痛,常配附子、干姜、川椒等。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实热、虚热、血热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四吴茱萸Wuzhuyu《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1.寒凝诸痛本品为治肝寒气滞诸痛要药。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常配生姜、人参等;冲任虚寒,血瘀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常配生姜、当归、桂枝、芍药等;寒疝腹痛,常配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配木瓜、苏叶、槟榔等。

2.呕吐肝火犯胃,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常配黄连;胃寒呕吐,常配半夏、生姜等;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常配干姜、甘草。

3.虚寒泄泻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泄等,常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

煎服,1.5~4.5g。甘草汤制过应用。

有毒,勿过量、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五小茴香Xiaohuixiang《新修本草》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盐水炙用。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1.寒凝肝脉诸痛寒疝腹痛,常配乌药、青皮、高良姜等,或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肝经受寒,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常配当归、川芎、肉桂等;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常配橘核、山楂等。

2.中焦寒凝气滞证胃寒气滞,脘腹胀痛,常配高良姜、香附、乌药等;脾胃虚寒,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常配白术、陈皮、生姜等。

煎服,3~6g。外用适量。

阴虚火旺者慎用

六丁香Dingxiang《雷公炮炙论》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花蕾。习称公丁香。常于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虚寒呕逆,常配柿蒂、党参、生姜等;脾胃虚寒,吐泻食少,常配白术、砂仁等;妊娠恶阻,常配人参、藿香等。

2.胃寒脘腹冷痛常配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

3.阳痿,宫冷常配附子、肉桂、淫羊藿等。

煎服,1~3g。外用适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七花椒Huajiao《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或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的成熟果皮。又名川椒、蜀椒。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辛、温。归脾、胃、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常配生姜、白豆蔻等;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常配干姜、人参等;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常配肉豆蔻。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常配乌梅、干姜、黄柏等;小儿蛲虫病,肛周瘙痒,单用本品煎液,保留灌肠;妇人阴痒不可忍,常配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水煎熏洗,治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湿疹瘙痒,单用本品,或配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

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主治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理气药,或行气药。

本类药物适用于脾胃、肝、肺等脏腑气机不畅,症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胁肋乳房胀痛或结块,疝气疼痛,月经不调等;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一陈皮chenpi《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同属植物的成熟果皮。秋末冬初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切丝。生用。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脾胃气滞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泄泻,常配苍术、厚朴,或木香、枳实等;脾虚气滞,腹痛泄泻,常配党参、白术等;肝气乘脾,腹痛泄泻,常配防风、白术、白芍;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常配山楂、神曲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腹痛,呕吐,泄泻,常配藿香、苏叶等;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常配生姜、竹茹、大枣等。

2.湿痰、寒痰咳嗽本品为化痰要药。湿痰咳嗽胸闷,痰多色白,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寒痰咳嗽,常配干姜、细辛、五味子等;脾虚失运,痰湿犯肺,常配党参、白术等。

煎服,3~9g。

二青皮Qingpi《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同属植物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8月间采收,晒干。生用或醋炙用。

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肝郁气滞本品尤宜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肿痛。胸胁、乳房胀痛或结块,常配柴胡、郁金、浙贝母、香附等;乳痈肿痛,常配瓜蒌皮、金银花、蒲公英等;寒疝疼痛,常配乌药、小茴香、木香等;气滞脘腹胀痛,常配大腹皮,或桂枝、陈皮等。

2.食积腹痛常配山楂、神曲、麦芽等,或配木香、槟榔,或配大黄、枳实等。 

3.气滞血瘀,癥瘕积聚,久疟痞块常配三棱、莪术、丹参等。

煎服,3~9g。疏肝止痛宜醋炙。

三枳实Zhishi《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同属植物或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5~6月间采集。生用或麸炒用。

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常配山楂、麦芽、神曲等;热结便秘,腹满胀痛,常配大黄、厚朴等;脾虚食积,常配白术;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配黄芩、黄连。

2.胸痹、结胸痰热结胸,胸脘痞满,咯吐黄痰,常配瓜蒌、半夏等;痰阻胸痹,胸痛,常配薤白、桂枝、瓜蒌等。

3.气滞胸胁疼痛,产后腹痛气血阻滞,胸胁疼痛,常配川芎、桂枝等;产后瘀滞腹痛、烦躁,常配芍药、当归、益母草等。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诸病证。

煎服,3~9g,可用至30g。

孕妇慎用。

四木香Muxiang《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和川木香Vladimiriasouliei(Franch.)Ling的根。秋冬季采挖。生用或煨用。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脾胃气滞证中焦气机阻滞,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可单用本品,或配砂仁、陈皮等;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常配党参、白术、陈皮、砂仁、枳实等。

2.泻痢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常配黄连;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常配槟榔、青皮、大黄等。

3.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胁肋胀痛,黄疸,常配柴胡、郁金、茵陈等;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疼痛,常配川楝子、小茴香等。

4.气滞血瘀之胸痹寒凝气滞之心痛,常配赤芍、姜黄、丁香等;气滞血瘀之胸痹,常配郁金、甘草等。

煎服,1.5~6g。行气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五沉香Chenxiang《名医别录》

为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agallochaRoxb.及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含树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打碎或锉末。生用。

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1.胸腹胀痛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常配乌药、木香、槟榔等;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常配肉桂、干姜、附子等。

2.胃寒呕吐寒邪犯胃,呕吐清水,常配陈皮、毕澄茄、胡椒等;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经久不愈,常配丁香、豆蔻、柿蒂等。

3.虚喘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常配肉桂、附子、补骨脂等;上盛下虚之痰饮喘嗽,常配苏子、半夏、厚朴等。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每次0.5~1g。

六檀香Tanxiang《名医别录》

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albumL.树干的心材。夏季采收,镑片或劈碎。生用。

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胸腹寒凝气滞诸痛证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常配豆蔻、砂仁、丁香等;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常配延胡索、高良姜等;胃脘寒痛,呕吐食少,以本品研末,干姜汤泡服,或配沉香、豆蔻、砂仁等。

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

阴虚火旺,实热吐衄者慎用。

七川楝子Chuanlianzi 《神农本草经》

为楝科植物川楝树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采收,干燥,用时打碎。生用或炒用。

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1.肝郁所致诸痛证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常与延胡索相须为用;疝气痛,尤宜于热疝,常配延胡索、香附、橘核等;寒疝腹痛,常配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

2.虫积腹痛常配槟榔、使君子等。

3.头癣、秃疮本品焙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

煎服,4.5~9g。外用适量。炒用可减低其寒性。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久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八乌药Wuyao《本草拾遗》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的块根。全年均可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或配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脘腹胀痛,常配木香、青皮、莪术等,或配香附、木香、陈皮等;寒疝腹痛,常配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寒凝气滞痛经,常配当归、香附、木香等。

2.尿频,遗尿肾阳不足,膀胱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常配益智仁、山药等。

煎服,3~9g。

九香附Xiangfu《名医别录》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根茎。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醋炙用。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1.肝郁气滞诸痛证本品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肝气郁结,胁肋胀痛,常配柴胡、川芎、枳壳、白芍等;寒凝气滞,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常配高良姜;寒疝腹痛,常配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饮食不化等,常配川芎、苍术、栀子等。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本品,或配柴胡、川芎、当归等;乳房胀痛,常配柴胡、青皮、瓜蒌皮等。

3.脾胃气滞腹痛脘腹胀痛,胸膈痞塞,噫气吞酸,纳呆,常配砂仁、甘草、乌药、苏叶等。

煎服,6~9g。止痛宜醋制。

十佛手Foshou《滇南本草》

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Swingle的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1.肝郁气滞及脾胃气滞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香附等;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配木香、砂仁、香附等。

2.久咳痰多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常配丝瓜络、郁金、陈皮、瓜蒌皮等。

煎服,3~9g。

十一薤白Xiebai《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Bge.或薤AlliumchinensisG.Don的地下鳞茎。夏秋季采挖,晒干。生用。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1.胸痹痰湿或痰瘀阻滞,胸痹心痛,常配瓜蒌、半夏、桂枝、川芎等。

2.胃肠气滞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常配砂仁、木香、秦皮等。

煎服,5~9g。

消食药

凡以消积化食为主要功效,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消食药。

本类药物适用于饮食内积,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食欲不振,便秘泄泻,泻下酸腐等,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一山楂Shanzha《神农本草经集注》

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成熟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1.饮食积滞本品尤善消肉食积滞,可单味煎服,或配莱菔子、神曲、麦芽等。

2.瘀滞疼痛瘀滞胸胁疼痛,常配川芎、桃仁、红花等;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恶露不尽,常配当归、香附、红花等。

3.泻痢腹痛,疝气痛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末服,或配木香、槟榔等;疝气痛,常配橘核、荔枝核等。

单用本品制剂尚可用治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

煎服,10~15g,大剂量30g。消食散瘀宜生用、炒用;止痢宜炒焦、炒炭用。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二神曲Shenqu《药性论》

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生用或炒用。

甘、辛,温。归脾、胃经。

消食和胃。

饮食积滞本品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食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常配山楂、麦芽、木香等。

此外,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常以本品糊丸以助消化。

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三莱菔子Laifuzi《日华子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L.的成熟种子。夏季采收。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1.饮食积滞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吞酸,常配山楂、神曲、陈皮等。

2.咳喘痰多,胸闷兼食积可单用本品为末,或配白芥子、苏子。

煎服,6~10g。消食下气化痰宜炒用。

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四麦芽Maiya《药性论》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vulgare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生用、炒黄或炒焦用。

甘,平。归脾、胃、肝经。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1.食积本品尤宜于米面薯芋食滞,常配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末服;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常配白术、陈皮等。

2.回乳,乳房胀痛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可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

3.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常配川楝子、柴胡等。

煎服,10~15g,大剂量30~g。消食健胃宜生用,回乳消胀宜炒用。

哺乳期妇女不宜用。

五鸡内金Jineijin《神农本草经》

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的沙囊内壁。生用、炒用或醋制入药。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1.食积,小儿疳积食积,单用本品研末内服,或配山楂、麦芽等;小儿疳积,常配党参、白术、山药等。

2.肾虚遗精、遗尿本品单味炒焦研末,温酒送服,或配莲子肉、菟丝子、桑螵蛸等。

3.砂淋、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小便淋沥,痛不可忍,常配金钱草等。

煎服,3~10g;研末服效佳,每次1.5~3g。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驱虫药

以驱杀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驱虫药。

本类药物能驱虫、杀虫,常用于蛔虫、蛲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症见腹痛,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或多食易饥,肛门瘙痒等;日久不愈,则面黄肌瘦,腹大青筋浮露,浮肿等症。

本类药物多损伤人体正气,当慎用。多空腹服。

一使君子Shijunzi《开宝本草》

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indicaL.的干燥成熟果实。去壳,取仁生用或炒香用。

甘,温。归脾、胃经。

杀虫消积。

1.蛔虫、蛲虫病本品为驱蛔要药,轻证可单用本品炒香嚼服,重证配苦楝皮、槟榔等;蛲虫,常配百部、槟榔、大黄等。

2.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大,常配槟榔、神曲、麦芽、党参、白术、厚朴等。

煎服,9~12g,捣碎。炒香嚼服,小儿每岁1~1.5粒,每日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

勿过量,否则可引起眩晕、呕吐等。忌茶。

二槟榔Binglang《名医别录》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浸透切片或捣碎用。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1.虫积可用于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尤宜于驱杀猪肉绦虫。可单用,或配木香、使君子、乌梅、南瓜子等。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常配木香、大黄、青皮等;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常配黄连、芍药、木香等。

3.水肿,脚气水肿,喘息口渴,二便不利,常配赤小豆、泽泻、木通、茯苓等;寒湿脚气,足胫肿痛,常配木瓜、陈皮等。

4.疟疾常与常山、草果等。

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鲜品效佳,炒用效缓。

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三苦楝皮Kulianpi《名医别录》

为楝科植物楝MeliaazedarachL.或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全年均可采收,以春秋两季为宜。鲜用或切片生用。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杀虫,疗癣。

1.蛔虫、蛲虫、钩虫病等本品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可单用本品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或配使君子、槟榔、大黄等;蛲虫病,常配百部、乌梅同煎,取煎液保留灌肠;钩虫病,常配石榴皮同煎服。

2.疥癣、湿疮、湿疹瘙痒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

煎服,4.5~9g,文火久煎。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久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pz/8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