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胡黄连 > 胡黄连主治 > 正文 > 正文

粉刺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上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2 11:28:09
白癜风疗效 http://m.39.net/pf/bdfyy/

粉刺,又名风刺、肺风酒刺、赤风刺、肺风粉刺、面齇、面齄疱、面齄皰、面粉齇、面上肺风疮、黑干炮、皯包、面生皻疱、皻疱、皰疮等。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太平圣惠方》:“夫粉刺者,是面皮上有齄如米粒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亦言因敷胡粉,而皮肤虚者,粉气入腠理,致使然也。”

《医宗金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

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所致。

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

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甚至累累相连。

病变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或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瘢痕。

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瘢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其治疗,以清肺散风,健脾渗湿为基础。

目录

上集(内服方)

一、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

二、养阴清热,活血解毒

三、汗出当风,外受风邪,面生齄疱

四、其他方

下集(外用方)

一、洗面方

二、涂面方

目录

上集(内服方)

一、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

1.金花消痤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主治: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等症。

组成:栀子(炒)g,金银花g,黄芩(炒)g,大黄(酒炙)g,黄连40g,桔梗g,薄荷g,黄柏40g,甘草80g。

用法:制成浓缩水丸,密封。口服,1次4g,每日3次。

宜忌:孕妇慎用。

2.加味化瘀消坚汤

来源:方出《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主治:囊肿性痤疮。脾胃积热,重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验案:囊肿性痤疮。

刘某某,男,21岁。年1月20日初诊。3年来脸面经常出现痤疮,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并起脓疱及囊肿,痒疼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瘢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脉弦滑,舌质红绛。诊为囊肿性痤疮。治以凉血清热,消痰软坚。投以上方二十一剂,病情逐渐趋轻,囊肿较平,不起脓疱。后改成丸剂调服。

3.凉血清肺饮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清肺胃经热。

主治:肺胃积热上蒸于肺面成肺风粉刺、酒刺、痤疮、酒渣鼻。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黄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9克,枇杷叶9克,生甘草6克。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大青叶。

方论: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黄芩、枇杷叶、桑白皮清肺热,知母、生石膏清胃热,生甘草清热解毒。

4.清肺散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二。

主治:肺经客热,鼻面风疮,面渣鼻。

组成:蔓荆子,桑白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荆芥穗一两半。

用法:上为细末。食腊茶调下一大钱,每日二次。

5.清肺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别名:清肺饮(《寿世保元》卷六)。

主治:肺火,面生粉刺。

组成: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芥,桑白皮,黄芩,山栀,贝母,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临卧服。

6.黄芩清肺饮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肺风、粉刺,鼻齇初起红色,久则肉匏发肿者。

组成:川芎,当归,赤芍,防风,生地,干葛,天花粉,连翘,红花各一钱,黄芩二钱,薄荷五分。

用法: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用酒一杯过口。

7.参归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别名:归参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清热凉血。

主治:

1.《古今医鉴》:血热入肺之酒渣鼻。

2.《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血燥风湿,头面生疮,粉刺疙瘩,口舌糜烂。

组成:苦参(净末)四两,当归(净末)二两。

用法:上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热茶送下。

8.消风散

来源:《仁术便览》卷一。

功用:去肺风毒。

主治:面鼻生疮,粉刺。

组成:桔梗,甘草,柴胡,黄连,栀子,黄芩,防风,川芎,薄荷,葛根,黄柏,枳壳,天花粉,枇杷叶。

用法:用水一钟,酒半钟,煎,食远热服。

宜忌:忌猪肉。

9.枇杷叶散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

主治:肺风并糟鼻。

组成:枇杷叶(去筋膜丝及毛衣)一两,山栀子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或三钱,食后好酒调下。

10.枇杷清肺饮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肺风酒刺。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鲜者更佳)各二钱,黄连,黄柏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三分。

用法:用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验案:痤疮。

《浙江中医》(,7:):蒋氏用本方加味治疗痤疮55例。药用:枇杷叶、桑白皮、连翘、黄柏、白花蛇舌草、黄连、生地、甘草,并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4~5周。

结果:服药5周痊愈者40例。

11.枇清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

主治:面部痤疮。肺经风热者。

组成:生枇杷叶15克,生桑皮15克,生地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丹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并配合使用外洗方:藿香15克,苍耳子15克,千里光15克,茵陈15克。痒剧者加苦参15克,川椒10克,加水毫升,浸泡30分钟,煎煮10分钟,取汁50毫升,置冷,消毒纱布浸渍湿敷面部,每次10到20分钟,依上法日用3次。

加减:

丘疹性痤疮,加忍冬藤20克,土茯苓15克,银花10克;

脓疱性,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0克,皂刺9克,蜈蚣2条;

囊肿性,加连翘15克,夏枯草15克,重楼20克,蜈蚣2条;

继发感染者,选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0克;结节性,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海藻10克,穿山甲10克,蜈蚣2条;

萎缩性,加莪术10克,白芷10克,明玉竹25克,蜈蚣2条;

久病疗效不著者,从瘀血、痰凝入手,选加三棱、莪术、郁金、凌霄花、煅瓦楞子、白芥子、海藻、牡蛎等活血化瘀,清痰散结。

验案:林某,男,21岁,学生。面部起疹2年余,感瘙痒热疼,食辛辣肥厚或春夏之季症状加重,时有咽部干痛,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查:面部皮损以丘疹、囊肿为主,属聚合性痤疮。证属中上二焦有热,循经上扰头面。治当清泻并行。处方:生枇杷叶15克,生桑皮15克,连翘15克,忍冬藤15克,土茯苓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黄6克(后下),蜈蚣2条(吞服)。并给中药外洗方加川椒10克外用。2剂大便能畅,内服方去大黄,续服5剂,疹退囊肿渐散。

12.枇杷叶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肺风粉刺、鼻渣,初起红色,久则肉匏发肿者。

组成:枇杷叶(去毛刺)八两,黄芩(酒炒)四两,甘草一两,天花粉四两。

用法:上为末,新安酒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食后并临睡白滚汤、茶汤俱可送下。

宜忌:忌火酒、煎炒。

13.枇杷叶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肺风面上生疮。

组成:枇杷叶(去毛,炙),杏仁(浆水浸一宿,去皮尖双仁,炒),半夏(浆水浸一宿,炒)各一两半,丁香大者,木香各一分,皂荚肥长一尺者一挺(去皮,酥炙)。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或十丸,食后取杏仁膏(别用杏仁半升去皮尖,麸炒,研膏)一匙,水一盏,同煎一二沸,送下。

14.连翘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别名:清肺散。

主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及面上肺火肺风疮。

组成:连翘,川芎,白芷,片芩,桑白皮,黄连,沙参,荆芥,山栀,贝母,甘草各七分。

用法:水煎,食后服。

15.麦门冬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肺壅气不升降,中脘有痰,口燥舌干,眼涩多眵,面赤生痤,神思不爽。

组成: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赤芍药,甘草(炙),前胡(去芦头),防风(去芦头),旋覆花,白蒺藜(炒去刺),升麻各半两,白术,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杏仁(去皮尖,麸炒),五味子,菊花,栝楼根,蔓荆子,地骨皮各一分。

用法: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16.枫香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

主治:肺脏风毒壅滞,皮肤及面上皶疱,或如麻豆,苦痒,搔之即赤痛,或破为疮。

组成:枫香,景天花,荠苨,贝母(煨令微黄),天麻,防风(去芦头),细辛,蔓荆子,甘菊花,羌活,川升麻,藁本,白鲜皮,荷叶,紫菀(洗去苗土),石膏(细研),枳实(麸炒,炙微黄)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温浆水调下,不拘时候。

17.桦皮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八。

主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面上风刺,及妇人粉刺。

组成: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铫子内熬,候水减一半以来,取出放令干),荆芥穗各二两,枳壳(去瓤,用炭火烧存性,取出于湿纸上令冷),桦皮(烧成灰)各四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药除杏仁外,余药为末,去将杏仁别研令极细,次用诸药末旋入研令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一日三次。疮疥甚者,每日频服。

18.毡根煎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主治:肺经风热上冲,面生痤痱及赤痒渣刺。

组成:僵蚕三两,蝉壳,柴胡各二两,天麻三两,皂角一挺,牛黄,脑子各一字。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二、养阴清热,活血解毒

1.复方珍珠暗疮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通脉。

主治:青年脸部痤疮(俗称暗疮)及皮肤湿疹、皮炎等。

组成:暗疮干浸膏粉g,珍珠层粉3g,羚羊角粉1g,水牛角浓缩粉10g,北沙参50g,赤芍50g,黄芩5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4片,每日3次。

2.消痤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痤疮。

组成:升麻20g,柴胡64g,麦冬72g,野菊花48g,黄芩60g,玄参84g,生石膏g,石斛84g,龙胆草84g,大青叶84g,金银花60g,竹茹40g,蒲公英60g,淡竹叶48g,夏枯草48g,紫草48g。

用法:制成浓缩九,每10丸重2g,密封,防潮。口服,1次30丸,每目3次。

3.清热暗疮丸

来源:《都颁标准》。

本方制成片剂,名“清热暗疮片”。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泻火通腑。

生治:疮,疖肿等。

组成:金银花g,大黄浸膏g,穿心莲浸膏g,牛黄15g,蒲公英浸膏g,珍珠层粉37.5g,山豆根浸膏g,甘草g,栀子浸膏g。

用法:制成浓缩丸,密闭,置阴凉处保存。口服,1次2~4丸,每目3次,14天为1疗程。

宜忌:孕妇慎用。

4.陆氏痤疮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养阴清热,活血解毒。

主治:痤疮。

组成:生地3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天花粉15克,女贞子12克,枸杞12克,生首乌30克,蛇舌草30克,虎杖20克,丹参30克,茶树根30克,生山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须强调生活调摄,病人必须少吃脂肪、糖类;忌食辛辣、海腥等刺激物;多食蔬菜水果,经常保持大便通畅;宜经常用温水清洗;局部避免用手挤压;忌用油脂类面部美容剂。

加减:

皮疹色红者,加赤芍、丹皮、连翘;

脓疮者,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

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母、全瓜蒌等;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

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当归、红龙、益母草、仙灵脾、内苁蓉、锁阳;

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薏苡仁;

多发于鼻部者,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

口干唇燥者,加石斛、天冬、沙参;

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枳实、生大黄;

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验案:金某,女,27岁,年9月28日初诊。颜面部痤疮已4年余。额部、面颊部、颏部常发小红丘疹,挤压后有皮脂样物质溢出,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自觉瘙痒并伴油性皮脂溢出。检查额部、面颊部、颏部见散在潮红丘疹,尤以颏部密布,舌台薄、质红,脉濡,证属肺热上蕴,热毒伤阴。治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处方:生地30克,玄参12克,麦冬9克,天花粉15克,生首乌30克,女贞子15克,蛇舌草30克,丹参30克,生山楂30克,茶树根30克,虎杖15克,苦参12克,黄芩9克。服药1周,皮损如前,经来前加重,经后减轻,月经衍期,经量少,舌苔薄,脉濡。前方加当归、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3周后,皮肤瘙痒已除,皮脂溢出亦少,颏部皮疹消失。前方去苦参、黄芩、益母草。再服2个月,皮疹已消大半。颏部现一新发丘疹,红肿,苔薄中剥,脉濡,前方加半枝莲。又3月皮损全消,无不适。

5.痤愈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祛风清热,活血调冲任。

主治:痤疮俗称青春痘,也叫粉刺、痤痱疮、酒刺等,好发于未婚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

组成:夏枯草10克,桑叶10克,野菊花10克,蚤休10克,蒲公英10克,生山楂10克,大黄6克,蛇舌草15克,仙灵脾12克,丹参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头汁用水毫升煎沸后,文火熬15分钟,取汁;二汁加水毫升煎沸后,文火熬10分钟取汁。每天服2次,头汁晨服,二汁晚上服。

6.银花解毒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痤疮。

组成:银花15克,紫菀9克,地丁15克,夏枯草9克,丹皮9克,连翘15克,茯苓9克,黄连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三、汗出当风,外受风邪,面生齄疱

1.越桃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汗出当风,外受风邪,面生齄疱。

组成:川芎,羌活(去芦头),防风(去芦头),甘菊花,白蒺藜(炒,去刺),甘草(炙)各一两,山栀仁三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2.黑龙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风毒上攻,头面多生赤畾。

组成: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蔓荆子,薄荷叶(去土),细松烟墨(烧红,醋淬)各一两,川芎,白附子(炮),甘草(炙),山栀子仁,白僵蚕(炒去丝嘴),香白芷,防风(去芦头),荆芥穗,天南星(汤浸一宿,炮),草乌头(炮,去皮尖),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食后茶、酒任下。

四、其他方

1.葵子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

别名:冬葵子散(《圣济总录》卷一O一)。

功用:《圣济总录》:令面光白。

主治:面皰气甚如麻豆,疮痛,搔之黄汁出,及面黑色黯曾。

组成:冬葵子,柏子,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酒调下,一日三次。

2.冬葵散

来源:《肘后备急方》卷六。

别名:冬葵子散(《普济方》卷五十一)。

功用:《普济方》:令面光白。

主治:

1.《肘后备急方》:面生皰疮。

2.《普济方》:少年血气甚,面生皯皰。

组成: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一日三次,食后酒送下。

3.柏子仁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

主治:面皶疱。

组成:柏子仁(研),冬瓜子(炒),冬葵子(炒),白茯苓(去黑皮)各三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服,食后、日午、临卧各一服。

4.消痤煎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4:6)。

主治:痤疮。

组成:地丁30g,牡蛎30g,益母草15g,白花蛇舌草15g,元参15g,七叶一枝花15g,刺蒺藜12g,赤芍10g,豨莶草10g,苦参10g,黄芩10g,夏枯草5g,紫草10g,麻黄3g。

用法:以上诸药均加工成粗末,煎煮时放入纱布袋中,每剂药服2次,先服4剂,停2天,再服3剂,以此类推。每14剂药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忌生冷腥味及刺激性食物。

验案:痤疮。

《内蒙古中医药》(,4:6):治疗痤疮6例,男例,女例;年龄12~45岁;病程1个月至18年,单纯丘疹粉刺型例,丘疹脓疱型例,丘疹脓疱伴囊肿型例,聚核型例。疗效标准:治愈:原有皮损消退90%以上;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原有皮损消退不足30%。结果:治愈例,显效88例,好转81例,无效85例,总有效率为94.7%。

5.木兰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集验方》。

主治:面上齇疱皯黗绳。

组成:木兰皮一斤。

用法:上一味,以三年醋浆渍之,百日出,日中晒之,捣末。每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6.麻黄散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一。

主治:面皯皰。

组成:麻黄,甘草,杏仁各三两。

用法:上为末。以酒调下一钱,每日三次。

7.五参丸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一。

主治:酒刺,面疮。

组成:人参,丹参各一钱,苦参,沙参,玄参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用胡桃仁五钱,重杵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汤送下,一日三次,食后服。

8.连翘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主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

组成: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芥,贝母,甘草,桑白皮,山栀子。

用法:上锉。水煎,食后、临卧服。

9.痤愈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痤疮。

组成:荆芥12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4克,桔梗9克,枳壳9克,黄连6克,黄芩6克,栀子9克,连翘9克,当归9克,薄荷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内服。

10.黄连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0一。

功用:令光白。

主治:面皯皰。

组成:黄连(去须)十五两,木兰皮十两,大猪肚一个(去筋膜)。

用法:上二味为末,纳猪肚中,缝合口、入五斗米甑内,蒸令熟,取儿细切,晒干,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临卧温水调下。

11.胡麻散

来源:《寿世保元》卷九。

主治:紫白癜风并癣,及面上酒渣,又名粉渣面刺。

组成:胡麻子(赤色扁者佳,另研)五两,白芷二两,何首乌二两,防风二两,蔓荆子一两五钱,甘菊花一两,升麻二两,威灵仙二两,苦参(酒炒)三两,川当归二两,川芎二两(酒炒),牛蒡子二两(微炒,另研),白蒺藜三两,荆芥穗二两,薄荷叶二两,片黄芩二两,白芍(酒炒)二两,黄连(酒炮一日炒)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远服。秋分后至春分,白酒调服;春分后至秋分,清茶调服。或用米糊细为丸,食远白汤下亦可。

12.羊角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主治:痤及癝毒赤斑。

组成:羊角(连内骨,烧存性)。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量酒调服。

13.丹砂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O一。

主治:面粉皶如麻子。

组成:丹砂(研),桃花(阴干)各五两。

用法:先将桃花研令如粉,次入丹砂,同研极细。每服一钱匕,空心井花水调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huangliana.com/hhlzz/8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胡黄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